
上海又添一处红色新地标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明日开馆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外貌 记者 王湧 摄
□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昨天下午,在紧邻商业地标静安MOHO的一栋古典石库门特色建筑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媒体通气会,这里是即将迎来正式开馆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将于明日开馆,并于今年7月1日建党102周年之际正式对公众开放。
1926年7月,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成立。1927年11月,中共中央秘书处租下戈登路文余里1141号(现江宁路673弄10号),供中央领导阅办文电和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1927年至1931年期间,中共中央秘书处(文余里)承担党中央重要文件资料的收发、保管及部分机要工作。周恩来、邓小平等经常来此阅办文件、参加中央政治局秘密会议。其间涌现出一批对党的事业绝对忠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忠于使命、矢志不渝,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留下了一个个动人故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生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
纪念馆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两层石库门建筑,砖木结构,有着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外墙,红砖饰线门楣,巴洛克式观音兜形式的山墙。沿街的东立面装饰极为考究,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装饰要素,悬挑阳台有雕刻精细的极具中国韵味的木栏杆。
记者在现场看到,纪念馆分为旧址复原区、基本陈列展区、临展区、广场雕塑区四个部分。布展总面积505平方米,展线77.2米。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了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的奋斗历程,展览分为“青云万里”“暗夜星光”“淬火成金”三大部分。系统介绍了党的秘书工作的发端和成立,在白色恐怖下的坚守和发展,展示了党的秘书战线工作者忠于使命,深藏功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立下了特殊功勋。讴歌了他们在艰难险恶环境中,对党忠诚,无私无畏,默默奉献的崇高品格。
展区共陈列图片78张,实物21件。在展示手段上则把握“守正”和“创新”的关系,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通过专题片、触摸屏等扩大展示空间。把呈现和再现结合起来,通过情景党课增强观众的现场感、互动感、带入感。把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利用裸眼3D技术打造《中央文库》沉浸式党课,丰富展览的观赏性,提高艺术水准和展陈效果。
中共中央秘书处曾经是为党中央服务最直接,联系各方面最广泛,保障党中央工作最关键,在机构运转中最核心的综合办事机构,是中央常委工作的执行机关、机要工作的总汇、上下联系的枢纽,可以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前身,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中共中央驻扎上海期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0年6月,秘书处机关旧址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修缮以历史考证为本,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最大程度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提升了文物价值。修缮项目主要包括清水墙、晒台、平瓦坡屋面、山墙雕花、观音兜、室内墙面、地面马赛克、木楼梯等。
2021年6月,中办、国办正式批复同意上海建设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同年,通过史料陈列展方式开展内部试运行,中共中央秘书处史料陈列展内部开展试运行,累计参观人数6818人次,团队100批,运转情况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