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好书观自然,两项科普首秀 为青少年种下对科学“好奇”的种子
“自然有TA”中小学生主题征文活动颁奖仪式举行。
发布“科圃好书”书单,向青少年介绍好看又干货满满的科普书籍;以征文形式发动青少年观察生活中的大自然,激发大家日常关注生态保护。6月3日,在科学会堂和上海自然博物馆,两场沪上首次举办的科普活动,都将青少年作为了“主角”。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发布首届“科圃好书”书单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刚刚成功发射,一本《太空日记 景海鹏、陈冬太空全纪实(纪念版)》以神舟十一号飞船航天员的视角,再现了太空人物的完整历程,带领孩子们走进神秘的神舟飞船;汪品先院士的深海探察经历,在一本《深海浅说》的科普书籍中被娓娓道来,让人跟着院士领略神奇的深海世界;在家想要动手做实验? 没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给孩子的实验室系列丛书,收集了各类可以在厨房、阳台、户外等生活中开展的小实验,随时都可开展科学探索……
这都是当天发布的首届“科圃好书”书单中推荐的好书。据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引导中小学阶段学生开展科普知识方面的阅读,上海市科协于2022年底启动了首届“科圃好书”书单评选活动,在本市及外省市共18家出版机构推荐的423本(套)参评科普书籍中,最终,《小北集合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故事》、《下潜,下潜,到海洋最深处丛书》等15本(套)入选小幼组“科圃好书”,《太空日记:景海鹏、陈冬太空全纪实(纪念版)》、《深海浅说》等15本(套)入选中学组“科圃好书”。
这些科普图书的特点是,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能启迪智慧,激发科学思维和想象力,激励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闵行区平南小学二年级的吴晏然平时就很喜欢看科普书,最喜欢看漫画类的科普书,“图画可以让我更容易理解书里的科学知识。”她告诉记者。最近她读了主人公为“小北”的北斗导航科普书。“小北是一颗导航卫星,在它的带领下,我知道了北斗卫星是怎样发射到太空、如何工作的。原来北斗大家庭这么庞大,已经有55颗了。它们能帮助人们做很多事,比如能帮我们在大海、沙漠、地震灾区救人,能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能让高铁运行得更安全更准时。我还知道了北斗导航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我感到特别自豪。”吴晏然说。
活动现场,不仅来自上海青少年科学社、社区书院、学校的代表获得了赠书,现场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也每人收到一本免费赠书。市科协有关人士表示,今后这项活动还将定期举办,希望以此为青少年种下对科学“好奇”的种子。
征文记录对大自然的好奇
除了以书本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当天下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的首届“自然有TA”中小学生主题征文活动颁奖活动,则让青少年记录下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好奇,也以此迎接第50个“世界环境日”的到来。
放学路上“邂逅”小松鼠、送“五条腿”的蜘蛛“回家”、与珠颈斑鸠做“邻居”……这些充满童趣又视角独特的故事,都出自沪上少年的笔下习作。这一由上海市林业总站、《少年日报》、《当代学生·探秘》、上海师范大学科普协会主办的2023年首届“自然有TA”中小学生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来自全上海200余所中小学校的近3600篇精彩征文作品,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0篇、一二三等奖共计450篇、优秀组织奖57篇、优秀指导奖78篇。
上海市育鹰学校五年级的李昊泽写的《邂逅》获得了特等奖。文中他描绘了自己与小松鼠的“邂逅”。“我以前只在书本和纪录片里看过小松鼠,在妈妈公司附近的绿地里,我第一次看到小松鼠,现实中的它比我想象的更可爱、更灵敏。”李昊泽说,一次次的邂逅,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小松鼠在城市里安了家,说明城市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李昊泽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就爱观察大自然,也经常参加保护环境的活动,这次参加征文活动后,自己也有了新思考。“多样的生物,不仅为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小朋友的成长增添了乐趣,让大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这次征文活动,更让我体会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据上海市林业总站站长杨储丰介绍,近年来上海森林覆盖率1999年的3.17%提升到2022年的18.51%,人均森林面积实现了“一张床”到“一间房”的转变。目前上海监测记录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0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超过325种,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6种。已建立的22个野生动物栖息地和4个自然保护区,也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助力上海生态城市建设,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表示,希望通过征文活动,发动更多少年朋友们能够身体力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