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教于游,Z世代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 上海已形成12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4家上海红色旅游基地
■本报记者 王宛艺
近5年来,全国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达100万件(套),累计推出主题展览1.5万个,接待观众超28亿人次。昨天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相关年会上,这组数据透视红色场馆发展的枝繁叶茂。
眼下,上海正探索一条推进红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之路。目前上海已梳理出612处各类红色资源,形成12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4家上海红色旅游基地。与会专家期待:将星罗棋布的红色资源,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化作一个个“寓教于游”的红色教室,让伟大建党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发现,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打卡方式已很难适应现代个性化需求,人们更青睐日益升级的深度文化体验,深挖资源、馆际联动才能打响品牌。
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鼓励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譬如,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为抓手,打破市、区之间的壁垒,成立中共一、二、四大管理委员会,协同发展、联动发展。一条“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红色专线车”,自建党百年起试运行,眼下运营持续火热。
全市层面,有379家革命遗址、旧址和纪念设施,147家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入驻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累计汇聚推出全市精品展陈、讲座课程、体验线路等优质学习资源5000余项。
“智慧融合”呈现文物背后故事
“基于年轻观众的调研显示,他们更希望在参观中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故事,更需要推陈出新,创新红色文旅融合形式。”与会专家说,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亲近的语境,更能唤起Z世代对波澜壮阔历史的共情。
上海通过“红色+文创”“红色+研学”,推动红色旅游大众化实践。刘曙光建议,在深入发掘场馆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智慧融合”,将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呈现。
现场发布的《中国革命纪念馆发展报告2022》不乏相关案例:红旗渠纪念馆利用XR(扩展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元宇宙剧场,展现河南林州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
刘曙光也提出,“单靠纪念馆个体发展远远不够,需要吸引具有红色文化情怀的旅游企业、文化企业、科技企业融入其中,持续提升社会力量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