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玩中感受科学,上海自然博物馆之夜“上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吃口霸王龙雪糕,动手DIY只熊猫,再听听标本背后的故事。5·18国际博物馆日,一场“趣玩·自然博物馆之夜”特别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演,自然演绎、趣玩集市、与科学家面对面、带你去逛展、自然赏析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让这个夜晚成为了沉浸式探寻自然奥秘,感受自然之美的奇妙夜。
== “趣玩”传递自然之声 ==
夜幕降临,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吉祥物科萌和黑科技智能机器狗闪亮登场,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表演,拉开上海自然博物馆之夜的序幕。
TED秀《鲸鱼标本背后的故事》生动讲述了中国目前最长的长须鲸标本的故事。随后的沙画表演《鲸落》描绘了虎鲸从出生到鲸落万物生的过程,用简单的话语、细腻的线条,栩栩如生地呈现了海洋垃圾对海洋生物的伤害,体现了虎鲸留给海洋的最后一份温柔,展现出科学与艺术融合之美。
科学实验秀《谁是我的眼》从鹦鹉螺小孔成像、章鱼无视觉盲点、猫眼“明毯”结构和鹰眼睛感受紫外光等实验,生动解释动物眼睛结构原理,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在最新仿生学义眼上的成就。
这只是“前菜”。当晚,在自博馆的每层楼面,都有特别的“惊喜”。B2层大厅,被打造成了“科普集市”。在这里,可以看到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等近20项奖项荣誉的优质科普读物,父母带着孩子忙着盖章、寻宝,探索兴趣被最大程度激发。
三年级的徐峥杰和妈妈比赛做起了熊猫DIY,最后以10秒的优势获胜,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我比妈妈更熟悉大熊猫,我经常看有关熊猫的书。”徐峥杰得意地说。
集市上,精美的手造、丰富的文创、专业的彩绘等活动形式,让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观众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魅力和活力。
“这次的线下自博馆隔了好几年和大家见面,就是主打一个‘趣玩’,呼吁大家来博物馆,可以在玩中学。”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教育研发部部长刘楠告诉记者。
== “面对面”讲述自然之道 ==
来到一楼“生命长河”展厅,自博馆自然史研究中心的何鑫博士带着大喇叭,被家长孩子们围在当中,正在和大家科普恐龙化石的那些事。
棘龙化石的样子为何跟电影里有些两样?何鑫告诉大家,因为棘龙化石最早于21世纪初在埃及发现,当时挖掘出的骨头包括相对完整的头和身体主要部位如脊椎、肩椎,但却缺失了大腿和小腿。
“在当时,人类已经认识了一些大型食肉恐龙如霸王龙,都是大长腿小前腿的身体姿态,就想当然地将棘龙也复原成了这种形象。但到二零一几年后,在摩洛哥重新展开的挖掘中,棘龙腿骨重新现身了,形象就有了大改变,大长腿消失了,原来棘龙的后腿和前腿是差不多长的。”何鑫说。
生动的讲解引来了周围“顿悟”的感叹声。当晚,在自博馆的“上海故事”等展厅,都有像何鑫这样的科研人员从幕后走到台前,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播科研成果,成为了观众的“科学老师”。他们从现生动物、古生物、昆虫、植物等方面,诠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示自然科学的魅力,带领大家领略地球生态之美。
而宇宙大爆炸剧场、逃出白垩纪剧场、地球力量剧场以及非洲大草原多媒体秀等视听活动,更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地球产生的秘密、“灭绝与兴盛”的关系,感受非洲大草原的壮美,在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中感悟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据介绍,这一博物馆之夜活动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特别支持。除了博物馆之夜活动,馆方还为观众带来国际博物馆日“白+黑”全天科普体验。
在白天的活动中,自博馆吉祥物科萌携手观众一起带着好奇心与探究心,开展博物馆的奇妙旅程,探访生命的奇迹。博物馆工作人员用特殊的装扮为观众讲解,增添了观众的参观兴趣,带领他们走进自然、体验自然。
在“自然放大镜”“小小博物家”“自然探索移动课堂”等品牌活动中,青少年们与各类动物活体、标本、化石亲密接触,在观察、体验与创作中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国际博物馆日的浓厚氛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