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筑异地复建 尘封百年上海天后宫或成文旅新地标
点击播放完整视频|以上视频为乐游频道原创
天后宫的历史变迁
据悉,上海天后宫始建于1884年,由出使俄国大臣崇厚奏请清廷,并由苏州香山帮工匠营造,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殿堂式古建筑。自落成后,天后宫一度成为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庙。随着岁月更迭,逐渐断了香火的天后宫,曾作为办公室、学校校舍、难民收容所及居民楼等使用。
目前发现的、在1980年天后宫大殿被迁址松江方塔园前的唯一历史照片。(图片来自《上海天后宫历史照片的发现与考证》一文,作者张众)
1980年,大殿移至松江方塔公园内,门楼前两只石狮子被移到了豫园门口。2006年,为配合城市建设,对原址仅存构件进行落架保护。2019年,天后宫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异地修复了天后宫门楼、戏台和东西看楼,以形成相对完整的四合院落,并将原大殿的位置作为遗址展示。
古建异地复建 传统工艺延续
华丽“藻井”七百多构件,不用一个钉子
天后宫保护复建工程是近年来静安区实施的唯一一个古建筑异地复建项目。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静安区文物局)对修缮团队实行全过程监管,始终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秉持传统工艺的延续和传承,运用原香山帮非遗的营造技艺,复原了清代精美的门楼砖雕与各色斗拱。尤其是戏台藻井,由700多个木构件组成,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榫卯和斗拱技艺,即不用钉子,便将木头连接搭建到一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修缮工艺的完美结合,堪称一绝!
收集详尽资料 呈现丰富内容
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委托SMG纪录片专业摄制团队,历时半年,几易其稿,拍摄了《百载重光 文化赋能——上海天后宫·慎余里》专题纪录片。
筹拍期间,摄制组在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指导下,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走访了多处历史建筑、机构等,最终通过“画面、旁白、访谈、字幕、配乐”等多种方式,呈现出史料详实、节奏明快的纪录片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中有诸多人物专访片段,如上世纪90年代拍摄天后宫居民生活的摄影家郑宪章镜头中的天后宫;历史学家郑祖安、天后宫修复项目设计团队负责人交通大学教授曹永康、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幼炯论述天后宫复建过程;苏州香山帮三位非遗工匠师傅讲述当初修复戏台藻井的难点等等。
留住城市记忆 讲好苏河故事
随着纪录片问世,尘封百年的天后宫将以崭新姿态融入城区发展。
如今,距离天后宫100多米处,是充满海派风情的石库门建筑慎余里。经过复建后全新开放的“慎余里”是文化展示、旗舰餐饮与体验零售的集聚地。
未来,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会发挥文化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文化赋能,将上海天后宫作为文物保护性利用创新实践的典范,打造其成为可看、可游、可听、可读的静安苏河湾新地标,讲好“静安苏河湾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