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高峰论坛、沉浸式演出汇聚苏河湾,在静安感受“全城有戏”!
聚焦“戏剧与城市——戏剧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城市”主题,2023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昨天(22日)在静安新地标苏河湾中心举办戏剧研讨活动。会场内,来自苏浙沪的戏剧文学专家、师生代表等汇聚一堂,畅所欲言。户外的万象天地公共空间,合唱舞蹈、戏剧戏曲、城市行走等精彩纷呈,与“一江一河”交相辉映,勾勒出上海城市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2023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已于4月20日开幕, 23部剧目将在8大剧场展演73场次,300场市民团队和优质演艺资源的演出,2000组家庭组合参加的“中外家庭戏剧大赛”,遍布街区、商圈、公园等各类公共空间,唱响“社会大美育”静安大舞台,打造了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宏在主旨发言中说,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是上海十大文化品牌之一,也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以静安生动实践,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区样本”的一个范例。静安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空间云集,现代数字技术的艺术应用,以及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都极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样式、提升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在主旨发言中说,今年上戏不仅全程参与到本次研讨活动的策划和筹备工作,更是推出了上戏表演系首届西藏本科班毕业大戏、汉藏双语版《哈姆雷特》,以及上戏师生共创剧《死亡变奏曲》两部作品展演。此外,上戏华山路校区作为静安戏剧版图中的重要一环,近日将迎来“戏剧巴士”穿越校园,上戏校园成为了静安“流动舞台”上的一道文化风景。未来上戏将发挥艺术高校专业优势,担当创造文艺精品的文化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助力戏剧高质量发展,推动上海城市文化建设。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胡志毅认为,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举办十多年,以创新精神勇立潮头、引领风尚,这已经足够影响一代人,久久为功必将成为城区的集体记忆。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子聚焦戏剧节庆的展演内容、品牌定位、办节机制的主体性内涵,认为在此基础上形成投入产出机制,并与城市文化形成良性的互构关系,将能开拓一条城市文化艺术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建议通过政府主导和体制建设,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增加硬件设施,降低票价等举措加大文化惠民的力度。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李世涛认为,戏剧具有天然的“体验”属性,并得以催生了一系列崭新的演剧空间和演剧形态,戏剧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从审美领域延伸到了日常生活领域。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是全市约100家演艺新空间的行业管理机构,这些演艺新空间分布在商圈、楼宇、园区、剧场、书店、酒吧,甚至户外,会长韦芝从“人民城市”理念下的上海演艺新空间发展之路,畅谈静安作为街艺的首发地,也始终是新型演艺的创新地、引领地,未来将不断提升演艺资源、演艺空间的品质,共同助力上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
静安是上海驻场演出高地,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多媒体杂技秀《时空之旅》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都是由上海文广演艺打造、落地在静安的上海文化品牌,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以《不眠之夜》为案例,分享了如何利用演艺的附加值和连接感,联动多品牌、多社群,为都市文化消费体验赋能。新民晚报文体中心主编朱光认为,以音乐剧、喜剧为主的亚洲大厦,不仅带来了演出新样式,也带来了文化新消费。只有观演关系互动起来,戏剧才算完成、也才完整。
数字化主题空间、体验场馆,正成为文旅行业新项目、市民文旅新体验,风语筑董事长助理柯奕祺以“科技与文化融合,打造未来新场景”为题,解码风语筑以“数字技术+文化表达”为核心,讲好城市文化故事,参与全国各大展示场馆设计建设的经典案例。
楼宇内专家学者热烈研讨“戏剧与城市”时,咫尺之间的“天后宫”古戏台上,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正携学校京昆表演、戏曲音乐、木偶、影视表演、音乐剧表演等专业师生及学校乐队,为观众演绎“戏剧嘉年华——艺术是什么”的昆曲盛宴;石库门建筑群“慎余里”的弄堂里,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订制的国外优秀演出团队“木偶乐队”,正与市民游客沉浸式互动演出;同在苏河湾的大悦城,“全城有戏”市民大舞台上,社区团队的合唱、舞蹈、时装秀轮番上演;历史学家和民立中学师生联手推出的“汇剧静安、全城有戏”沉浸式行走体验活动,以城市为大课堂,从美琪大戏院出发打卡“戏剧地标”,一路体验“戏剧巴士”,也来到现场观摩“昆曲王子”张军的演出,感受“戏剧之城”的独特魅力。
苏河湾以完善的城区形态,丰富的人文资源,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成为跨时空的“城市会客厅”。正如南京传媒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所说,在上海发展进程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始终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所在,现场跨界又无界的交融,场外沉浸式城市空间文化体验,已经给出了“城市即舞台,全民皆主角”的“全城有戏”静安答卷、上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