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心未泯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炳仁上海个展开幕
朱炳仁
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携带百余件铜雕新作,在上海演绎一段中华文明史。本周末起,上海梅龙镇广场4楼艺术上海空间呈现“中华正脉——朱炳仁非遗铜雕艺术展”。
微缩建筑、熔铜艺术、铜雕壁画……展厅内,以编年为序,朱炳仁用铜这一被人类最早使用,又具有艺术表现力的金属为剖面,诠释中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参展作品贯穿朱炳仁40年的艺术生涯。
铜器是旧时代最常见的日用品之一,铜之光芒在中华文明中持续闪光,也照亮了艺术家的精神追寻。朱炳仁谦称自己只是一位“打铜匠”:“大家常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我想铜是面非常好的‘镜子’。”
展览现场
79岁的朱炳仁自小随父打铜习字,是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他既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革新人。在为杭州雷峰塔披上彩色铜雕外衣后,2006年他创立了熔铜艺术。在朱炳仁的办公室内,文房墨宝,毛笔列阵,铜印铺陈,在他的眼里,传统的丹青墨迹与千变万化的熔铜庚彩恰如非遗探索,两者同根同源。
策展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朱军岷解读展品的构造和掌故:《稻可道,非常稻》让观众走进了7000年前的家园;以良渚玉琮制成的铜柱拔地而起,因为良渚为信仰而生,象征天圆地方,而背后一根根支撑的光柱,揭示文明需要呵护与支撑的理念;作品《三星堆系列青铜树》一条神龙、九只禽鸟,印证着《山海经》的辉煌;《兰亭序》则用铜字书法与竹子融合,呈现了魏晋“竹林七贤”的萧疏与气节;而《龙印与桨——运河之典》是朱炳仁向首都博物馆捐赠大运河重要物证的纪念之作。
参展作品《稻可道,非常稻》
“只此一卷,只此青绿”的《千里江山图》铜壁画也静卧于展厅内,在“海上第一名园”上海张园内,这曲宋韵铜风的锦绣河山也陈列其中,成为游人打卡的网红装置;以故宫馆藏唐代《五牛图》为灵感《五牛积福》,为建党百年献礼的《旌旗如山气如云》……目不暇接的作品呈现有关中华山水、人文、器物的精神浩荡。
展览由上海东浩兰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等主办,将持续至2月21日。(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