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海宝”的90后小说家
“总有人会记得”
12月18日是什么日子?如果问小说家王占黑,她可能会告诉你一个答案:今年12月18日是“海宝”的15岁生日。
“海宝”是谁?这个以汉字“人”为造型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在2007年12月18日晚8点被揭晓。它全身海蓝色,昂首挺胸,竖起大拇指,头顶还有一抹飞起的刘海。
12月17日,由静安区图书馆与静安区作家协会主办的“静安讲坛”上,王占黑以“城市与文学”展开话题,不知不觉聊到“海宝”。
1991年生于浙江嘉兴的王占黑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出版过小说集《空响炮》《街道江湖》《小花旦》。2018年,她的首部小说《空响炮》获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王占黑的笔下人物多是街道、社区里各色各样的人,虽然并不光鲜亮丽,但都有自己生活的样貌和秩序,有生命力。在第三部小说集《小花旦》里,她从街道生活走向城市更深处,从上一辈民间爷叔的生活走向同龄人,也尝试走入每个普通人内心的秘密森林。
“寻找海宝”就发生在同名小说《小花旦》中。小说里,“小花旦”在城市行走中拍下一个个被遗忘的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小说外,王占黑在豆瓣发起“全球寻找海宝大赛”,点开页面,已有近千条投稿,近500万次浏览。最新一条是一周前,一位安徽淮北网友拍下的超市门口的海宝。
“小说前半部分有‘小花旦’在城市中四处拍照的情节。写的时候,我其实没想好他在拍些什么特别的东西。不过,写到最后的医院情节时,我突然觉得‘小花旦’在拍的东西应该就是海宝。”对王占黑而言,海宝如同变幻的城市空间的一个隐喻。“城市更新是无法阻挡的,就像一代代人的流转,是注定的循环。”
“城市中很多新的场所,比如商场或已经被设计完善的住宅区,会提前设置好这里是干什么的,那里是干什么的。实际上,在使用过程中,每个人都为它创造出新的用途,让这个空间的功能变得更广泛乃至超出设计者的预想。有时候,空间的使用也会成为资源争夺的矛盾所在,但这可能也是生机的一部分,一个动态、追逐的过程。”这是王占黑对城市感兴趣的地方。同时,城市里总有一些没有被更新掉的东西留下来,有时候不经意之间还是会看到,就像“小花旦”和王占黑记挂的海宝,“总有人会记得它们”。
“如果你读了这本书,那就是收到了一份加入寻找海宝队伍的邀请。虽然海宝不是宝可梦,找到了也没啥用,但对海宝来说,被认出一定会是很开心的事。”王占黑曾正式地向读者发出邀约。
在“静安讲坛”上,她坦言,寻找海宝的页面是自己非常珍贵的东西,“每隔一段时间就看有没有人来参与投稿,给每个投稿人点赞。近1000个投稿就说明在全世界各地有将近1000个海宝留下的身影被找到了。而在2010年前后,海宝的身影可能有几十万个,随处可见。”
除了做城市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王占黑说到的另一个话题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河流”。她向读者展示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新晋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作品、60岁开始写作的杨本芬的《秋园》。“我想说的是,写作不是很奢侈的事,不光是名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河流,都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创作的出口。比如我妈妈发现有斑鸠到家里吃东西,就一直记录鸟来生蛋、筑巢、抚养小鸟这些小事。我鼓励妈妈写,也鼓励更多人相信写作、相信文学的力量,不管是生活在城市的中心还是广阔的农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乐土,尤其是精神上的乐土,在文学的阅读和写作中顺利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