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家渡也曾是“五角场”
■姚志康
上海有“先有法华镇,后有上海市”之说。法华镇因法华寺而兴盛,却因法华浜而衰败。进入明末,法华浜河道淤塞严重,法华镇萧条下来,但此消彼长,曹家渡兴旺起来。
自清同治三年(1864年)筑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起,曹家渡地区工商业繁荣加速,酒楼、饭馆、茶肆、戏院、杂货店应运而生。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商人在曹家渡购地,开出榨油坊(俗称油车)。“继而西段开办缫丝厂,东段开办面粉厂,召集男女工作,衣于斯,食于斯,聚集于斯数千人,于是马路两旁造房开店,百工居肆而成市矣。”(摘自民国《法华乡志》卷一)。
曹家渡先有“三角场”,后有“五角场”。1864年,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辟筑后的第二年,又辟筑极司菲尔支路(今万航渡后路)。支路两头都连着极司菲尔路,两路合围形成三角地块,故称“三角场”。1901年,工部局辟筑劳勃生路(今长寿路)西段和白利南路(今长宁路),两路的连接处就是曹家渡,由此形成四路交会的“五角场”。四路交会点是一个“中岛”,中岛汇集五个路口:即长宁路、长宁支路、长寿路、万航渡路(南北2个口)。
从20世纪20年代起,曹家渡五角场成为沪西的平民化商业中心,其繁华绵延至90年代。
市民陈老先生对曹家渡商业如数家珍。他告诉笔者,记忆中从中岛面朝长宁路的邮电局为原点,顺时针记录,有新华书店、明声电料行、赵公记礼品商店、龙江南北货商店、大新照相馆、恒泰昌绸布店、三民浴室、黄河服装店、天丰绸布店、明华药房、国泰理发店、状元楼酒家等。中岛外围长宁路、长宁支路口、万航渡路的沿街面有大众商场、福德堂中药店、德记糖果店、稻香村食品店、胜华百货店、万顺昌日夜食品店、沪西电影院、战斗文具用品店、新兴馆面店等等,还夹杂着许多小烟纸店、小饮食店。
曹家渡还曾是上海中心城西部的公交枢纽。当年,45路、13路、54路的始发站设在曹家渡。13路与54路同站换乘。长宁居民乃至上海县新泾、华漕、诸翟等西郊的居民去上海火车站(北站)乘火车,必定是乘54路至曹家渡换乘13路无轨电车。公交站上,身前身后背着旅行袋、肩挑担、手提篮的市民或外省人士摩肩接踵,成为曹家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998年长宁路三期拓宽工程和稍后的长宁支路旧区改造中,中岛的1/3地盘划进路基。原来放射状的“中岛”路口,变成东西长寿路、长宁路与南北向的万航渡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后来在长宁支路旧改基地上建起的88金廷广场便坐落于万航渡路长宁路交会的西北角。“中岛”上2/3的地盘改造成街心花园,位于长宁路、万航渡路交会的西南角。
当下的曹家渡已升格为上海市级商圈。五角消失,但人气尤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