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恢复向公众开放 “长脖子”马门溪龙的叫声回来了
上海自然博物馆恢复开馆,正值暑假,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前来畅游自然科学的奇妙世界。 本报记者 袁婧 摄
本报讯 (记者 沈湫莎)与市民阔别112天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天文馆昨天恢复向公众开放。
上午九点,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准时开门迎客。游客在网上购票后,需出示本人电子“随申码”或身份证原件,刷“数字哨兵”进行核验。体温正常、“随申码”绿色、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可入馆参观。记者在现场看到,游客们在入口处掏出扫码、测温、入馆,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分钟。
“自博馆,我们回来了。”一进入馆内,来自长宁区的张先生和孩子便情不自禁地对着宽敞的大厅张开手臂吐露心声。他们是前一天晚上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公众号上得知今天开馆的,“昨天我和儿子说了今天带他过来看恐龙,他兴奋了一晚”。
在生命长河展区,游客们又听到了“长脖子”马门溪龙的嘶吼;在体验自然展区,红白相间的玉米豹斑蛇仰着尖尖的小脑袋打量着许久不见的游客;在走进非洲展区,家长和孩子们在羚羊、猎豹的捕猎场景前驻足细看……自博馆往日的人气又回来了。
为了让自博馆能以最佳状态与市民“重逢”,馆方做了充分准备。据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副主任唐先华介绍,开馆前,工作人员对所有展陈设施都进行了检修,对标本进行了清洁和消杀,为游客备足了防疫物资,安装了“数字哨兵”,尽可能保证游客安全、安心看展。
标本是自博馆最受游客欢迎的展品,也是容易受温度湿度影响的展品。整座自博馆拥有标本1.1万余件,在疫情闭馆封控前,标本制作部门已提前作出预判,向全馆标本喷洒了防虫防霉药剂,避免长时间闭馆对标本的不利影响。6月1日员工重返岗位后,他们又对标本进行清洁和杀虫。
除了标本,自博馆里还有一群活着的小生命。在驻扎馆内70多天的时间里,保卫干事李彦成了它们的饲养员,并和其中一条玉米豹斑蛇成了朋友。“我第一次给它喂食时,它大概已经有十天没有见到人了,我给它加一点水,放了一点食物,后来我敲下玻璃它就会探出脑袋来看我。”李彦说。
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天文馆是青少年暑期好去处。目前,馆内影院、餐饮、区域讲解和现场教育活动尚未开放,后续会按照全市统一部署逐步向市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