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所女校,何以载入史册?
在上海辅德里石库门里弄里,藏有一处革命旧址——平民女校,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2022年2月,适逢平民女校创办一百周年之际,《上海平民女子学校校规》首次在平民女校旧址展出。
平民女校校规展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供图
校规中可见,平民女校注重分层教育,采取因人施教的办学模式。
读书部分别设有高级班和初级班,高级班主要为学生补习必要的基本科学,采用选修制,课程有国文、英文、数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化学、物理、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初级班为年长失学者设立,采用必修制,课程包括国文、英文、算术等。
除按规定讲课外,平民女校还安排每周两个小时的演讲,演讲内容包括妇女问题和妇女运动问题、军阀割据与世界帝国主义的关系、为何要反帝反封建等,这是一般女校中绝无仅有的。
平民女校还为无力求学的女子设工作部,给学生们介绍诸如缝纫、织袜、织地毯、织布等工作,让她们能够挣得工资维持生活,支持学生“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为年幼、体弱的学生提供宿舍等。这种支持学生“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创新尝试,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经费紧缺的燃眉之急,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当时女子教育发展的方向。
缝纫工具。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供图
中共早期领导人以及一些进步专家学者都曾在此任课,如语文教员邵力子,英文教员沈雁冰,兼职教员刘少奇、恽代英等。小楼无语,却改变了许多旧社会女性的命运,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妇女干部,比如丁玲、王一知(后为张太雷妻子)、钱希钧(后为毛泽民妻子)、王剑虹(后为瞿秋白妻子)等。
平民女校部分学员。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供图
就拿丁玲来说,她在平民女校学习一段时间后便经人介绍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8年发表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后在文坛引起反响。1930年在上海加入“左联”。1932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丁玲到达陕北,成为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在苏区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又如王一知,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曾在邓颖超领导的广州妇女协会任宣传部主任,还曾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请求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北京市华北中学校长、北京一〇一中学校长。
平民女校创办五个多月后,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妇女运动提出要求。此后,一股妇女解放的红色洪流,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自立自强推起一轮红日,传播星星之火。
1922年底,平民女校由于经费拮据等原因停办,部分学生转入上海大学或上大附中继续学习。平民女校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党的工人运动史、妇女运动史和教育史上都留下了珍贵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