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场馆里玩“密室逃脱”?在上海,还能这样“潮”学党史
党史百年,有浩如烟海的历史瞬间,有多如繁星的精神故事。一代代青年人,将这宝贵的知识财富传承下来。
密室逃脱、热播剧、剧本杀、街头艺术……这些新时代年轻人熟悉且喜欢的潮方式,如今都成为了鲜活的党史课堂。激发他们在感动中“泪目”,写下时空来信向英烈们致敬。
如何才能更好激发青年人的学习劲头,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精神财富?市政协委员建议,要通过更为多元的、令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讲好党史故事。
摄影:王湧
红色场馆里的“密室逃脱”
“快快快,递进去了!”伴随着紧张急凑的音乐声,来自一家上海企业的青年党员顾斐斐和其他党员同事一起将线索通过门缝送进了门内。你以为这是某个密室逃脱场馆?不!这是在位于浙江北路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
这次特别的密室逃脱,模拟了“四一二”政变期间革命者传递情报的危险时刻,是纪念馆推出的一堂名为“足印·赤色黎明”的浸入式情景党课其中的一部分。
近日,记者跟随一组白领青年党员团体全程体验了这堂浸入式情景党课。党课从颇有仪式感的佩戴党徽开始。随后,纪念馆负责人陈旭丽给青年党员们讲党史,娓娓道来关于“三曾里”的故事。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的原址在临山路(原香山路)与公兴路的交叉口,是一幢二层石库门建筑,因为里面只有三户曾姓人家、三个门牌号,所以叫三曾里。
淞沪抗战中,三曾里被日军轰炸成了废墟。2007年,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1923年5月,为了适应国共合作的革命需要,中共中央局移驻广州办公,同年6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国共合作方针。“后来考虑到当时广州偏处一隅,而上海是全国工业发达的中心地带,1923年7月中共中央又将中央局迁回上海。”陈旭丽说。
那段时间,三曾里成为中央高层领导集体商议党内外大事的重要办公场所。“在当时的三曾里,毛泽东、杨开慧夫妇,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以及罗章龙都曾入住。此外还有一张床,留给有时开会开到很晚的陈独秀。”陈旭丽说。
记者注意到,从纪念馆正厅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个仿造当年三曾里建筑的门头,一侧写着“关捐行”。
摄影:王湧
“有人知道关捐行是做什么的吗?”“这是当时为了安全,伪装成帮人填表到海关去报税的地方……”陈旭丽一边讲述,一边现场互动提问,并提醒大家,党史中的很多知识都将会是“密室逃脱”环节的关键。
而“密室”的起点,正是“关捐行”的大门。在学唱《北伐军歌》等环节后,青年党员们站在门前抽签分组。随后,一组进入密室寻找线索,而另一组通过“暗号”与密室内部“接头”,以辅助里面的学员最终“逃脱”。
此前党课时学习的党史知识,都巧妙地嵌入在线索中,只有两组携手破解密码、共同闯关,才算完成了这堂沉浸式党课。
“只有三分多钟了,快抓紧找线索,给里面的同志争取时间。”最终,因为超时未能闯关成功,青年党员们感觉有些遗憾又意欲未尽:“时间还是蛮紧张的,我真的感受到了当时传递情报的艰难和危险。”
对于这样的沉浸式党课,青年党员们表示,“与一般单向输入的课程式党史学习不一样,这样的党课,让我们在身临其境中学习党史,既有输入也有输出,非常有创意,印象深刻。”
“之后还有重温入党誓词,颁发结业证书,也都很有仪式感,太适合我们年轻人了。”顾斐斐说。
这一情景党课深受年轻党员喜爱,今年以来预约量居高不下。“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举办256场次,年内的党课现在已经全部约满。”陈旭丽告诉记者。
《觉醒年代》与上千封时空来信
1927年7月4日,青年革命者陈延年被押赴龙华刑场,大呼“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今年,《觉醒年代》热播,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和认识了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烈士。在这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电视剧中,李大钊、鲁迅等革命先辈,从课本中走入荧屏,生动演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
龙华烈士陵园祭奠(摄影:王湧)
“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牺牲时的剧情,最令我印象深刻。”来自华东政法大学大二学生刘忆琪就是该剧观众之一,“看着那么年轻的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毫不犹豫付出自己的生命,真的非常感动。”
刘忆琪告诉记者,她也是通过这部剧才更加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陈延年、陈乔年等青年革命者的故事。在她看来,这部剧之所以如此火爆,正是因为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很有生活气息,很真实。“看完这部剧,也激励了我自己,希望自己能在20岁之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几名大二学生也有相同感受。日前,在陈延年牺牲94周年纪念日当天,她们相约来到龙华烈士陵园陈延年烈士墓前,鞠躬献花。“在我们心里,他不再是历史书上的一张照片、一个名字,而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其中一名同学告诉记者,她们是通过电视剧《觉醒年代》对陈延年、陈乔年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相约前来,“向他们致敬,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谢谢你们,你们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我们享受到了!”“我多想穿越到你们那个年代,告诉你们现在的中国是多么强大、繁荣富强。”“即使我一无所知、一无所有,我也要如你一般一点点接近光明,我也到了该觉醒长大的时候”……记者日前来到龙华烈士陵园时,陈延年、陈乔年墓前已经铺满了鲜花。花束中,夹了不少卡片、信件,成百上千封新时代青年写给百年前“90后”革命青年的时空信件,一字一句,真挚热烈,满是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此外,现场甚至还有不少剧中陈延年、陈乔年生前爱吃的南瓜子、花生以及安徽特产。
通过一部剧,了解革命先辈,了解一段历史。在华东政法大学大二学生刘欣雨看来,这样学党史的方式非常“年轻人”。“不仅让党史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激发了大家学习党史的兴趣。我身边还有不少同学,看完剧之后又去认真看书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的。”刘欣雨说。
最美的歌声献给党
“你会不会想她,辅德里的灯塔。她依然在守望,她守护着希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际,在“街艺示范演出点”上海静安公园,街头艺人们唱起了红色歌曲。从《辅德里》主题歌街艺版,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南泥湾》等,歌声悠扬饱含深情,路过的听众纷纷驻足欣赏,有人打着拍子齐声合唱。
这是上海持证街头艺人们特意排练以红歌为主的《把心中的歌声献给您——庆祝建党百年》专场节目。
静安公园门口庆祝建党百年,上海持证街头艺人们特意排练了以红歌为主的专场节目《把心中的歌声献给您——庆祝建党百年》(摄影:王湧)
专场节目首演日,恰逢街头艺人阿杜递交入党申请书一周年。此外,另外两名街头艺人林晓明和戚功耀也分别在今年1月和4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对党对国家的热爱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真情、收获这份感动。
现场驻足倾听的人群中,就有市民林先生及其四年级儿子,俩人边听边唱十分投入。
“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尤其是对小朋友。”林先生告诉记者,前一天听过演出后,听到那首红色戏剧《辅德里》的主题曲,儿子回家还在哼唱,还问了他很多关于“辅德里”和中共二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又来了。”
从沉浸式体验、“密室逃脱”到热播剧,再到街头艺人演出,种种多元方式只是这届年轻人学习党史的缩影。
百年恰风华。党史的那头连着一代代革命先辈的矢志奋斗,党史的这头通向一个个蓬勃的青春梦想,学好党史是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放飞梦想的必修课。
在日前上海市政协重点协商办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深化‘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作”提案专题暨“本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课题调研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就如何以建党百年为契机,生动鲜活讲好红色故事、创新青少年红色教育形式等建言献策。
“如何用青少年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针对委员们关心的青少年的红色资源宣传教育问题,市教委介绍,已通过打造“实景课堂”、“数字课堂”和“主播课堂”等方式,依托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红色教育联盟、工业文明联盟等,讲好红色故事。
目前,上海正积极探索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各部门、学校、场馆等都在积极探索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通过打造生动、多元的党史学习“课堂”,引导年轻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思践悟贯通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记者 | 胡蝶飞
实习生 | 李学倧
编辑 | 谢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