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园地】传承忠诚与奉献: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开放
“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需要各行各业所有人齐头并进。宣传通讯订阅号开设“学习园地”专栏,报道基层的各类工作经验。欢迎关注、来稿。行有示范,共同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经过三年修缮,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6月1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该场馆位于江宁路673弄10号(原戈登路1141号),是中共中央在上海期间的早期机关旧址之一,承担党中央重要文件资料收发、保管及中央机要等工作。
在党的历史上,很多从事党的机要工作、秘书工作的同志,以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在艰难的条件下埋头苦干,忠于职守。他们以身许国,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建立了功勋。
1926年7月,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正式成立。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前身,中共中央秘书处曾经是为党中央服务最直接、联系各方最广泛、保障中央工作最关键、在各机构运转中最核心的综合办事机构,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秘书处承担了党中央重要文件资料的收发、保管及中央机要等大量工作。
记者了解到,1927年,中共中央从武汉迁往上海后,在周恩来的建议下,中共中央秘书处租下戈登路1141号做为阅文场所,专供中央领导阅办文电和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并规定个人不许再带文件回家,在这里统一保管。这里曾经保存了大量秘密文件,还承担了刻蜡板、油印、收发文件、分发文件、药水密写等工作。周恩来、项英等人经常来此阅办文件、参加中央政治局秘密会议。
根据“上海市迎接建党百年——‘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总体部署,由静安区委宣传部统筹协调,区委党史研究室作为建设主体单位,经过近三年多的努力,广泛征询国内相关党史专家意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史料征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史料陈列展同日面世。
陈列展大纲共分为三个部分:疾风劲草——发端与建立、暗夜星火——坚守与发展、烈火真金——忠诚与奉献。再现了中央秘书处从大革命失败至1933年初中共中央迁往革命根据地前后5年多时间里,在党中央的亲自领导下,中共中央秘书处身处逆境,在上海披荆斩棘的风雨历程。
展品包括100余件图文资料。其中《王若飞在中共六大上的发言稿》(手迹)、《陈乔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籍档案》《张人亚留苏个人简历》等均为俄罗斯国立政治历史档案馆馆藏复制件。《中央秘书处编印的<秘书处通信>第一期》《中央秘书处过去的缺点和最近工作计划》(1929年10月)、中央秘书处《第一科二三四月份工作报告》(1930年5月)、《中央秘书处工作报告大纲》(1929年10月)、《秘书处的组织及其工作报告大纲》(1930年1月28日)、1929年3月28日印发的《中共中央秘密委员会关于秘密技术工作规定》等文件均为中央档案馆馆藏复制件,为国内首次系统展示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所开展的工作。
原址内部分桌椅、沙发、茶几、皮箱等老物件由张纪恩、张越霞后人捐赠,展厅中《张纪恩回忆中共中央机关直属党支部工作的手稿》为张纪恩后人捐赠,张越霞生前长期使用的小皮箱以及在狱中为女儿缝制的肚兜为张越霞后人捐赠。陈为人整理中央文库档案用过的剪刀为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复制件,原物为珍贵文物。
在展览环节,馆方以首演的形式代替传统首讲,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观展体验。通过情景参观、剧场演出和交流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参观者感受革命年代隐蔽战线上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党的领导人和张唯一、张人亚、熊瑾玎等党的第一代秘书工作者身上所体现的忠诚与奉献。
静安区委书记于勇表示:静安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有责任和义务挖掘好、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发扬好红色基因,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静安区将以史料陈列展开展为契机,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引导激励静安广大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赓续革命薪火,为书写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新篇章汲取奋进力量,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