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首次系统展示中共中央秘书处在沪工作!这个展览开展
江宁路 673 弄 10 号(原戈登路 1141 号)矗立着一幢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这里曾是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作为上海“一馆五址”其中“一址”,今天下午,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正式向公众开放,相关史料陈列展启动开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陈大纲分为三个部分,共展出100余件图文资料,这也是国内首次系统展示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所开展的工作。
此外,在参观环节,陈列展还以首演替代首讲,结合情景党课给观展者带来沉浸式体验。
国内首次系统展示秘书处在沪工作
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前身,中共中央秘书处曾经是为党中央服务最直接、联系各方最广泛、保障中央工作最关键、在各机构运转中最核心的综合办事机构,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1927年至1931年间,中共中央秘书处承担了党中央重要文件资料的收发、保管及中央机要工作,向忠发、周恩来、项英、王明、博古等领导人经常来此阅办文件、参加中央政治局秘密会议。
记者在陈列展现场注意到,此次展陈共分为三个部分:疾风劲草——发端与建立、暗夜星火——坚守与发展、烈火真金——忠诚与奉献。再现了中央秘书处从大革命失败至1933年初中共中央迁往革命根据地,前后5年多时间里,在党中央的亲自领导下,中共中央秘书处身处逆境,在上海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忠实于党的事业,忠实于人民的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
据悉,此次史料陈列展展陈大纲由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负责撰写。“展陈大纲从2018年2月启动,经过近三年多的努力。”中共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郭晓静告诉记者,大纲广泛征询国内相关党史专家意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史料征集,分别赴北京、浙江、湖北、湖南、中国台湾,俄罗斯等地征集。
此次展览共展出100余件图文资料,其中部分为俄罗斯国立政治历史档案馆馆藏复制件。《中央秘书处编印的<秘书处通信>第一期》、《中央秘书处过去的缺点和最近工作计划》(1929年10月)等文件均为中央档案馆馆藏复制件,且为国内首次系统展示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所开展的工作。
首演替代首讲 带来沉浸式体验
“香烟要伐?香烟要伐?”“太太,我下去熬点鲫鱼汤,顺便替你们看着点。”……在当天的参观环节,志愿者们通过情景演出的方式,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观展体验。
“我们采用首演的形式代替传统首讲,通过情景参观、剧场演出和交流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感受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和恶劣的革命环境,感悟隐蔽战线上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党的领导人和张唯一、张人亚、熊瑾玎等党的第一代秘书工作者身上所体现的忠诚与奉献。”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研究室负责人倪娜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址内,部分桌椅、沙发、茶几、皮箱等老物件由张纪恩、张越霞后人捐赠,展厅中《张纪恩回忆中共中央机关直属党支部工作的手稿》为张纪恩后人捐赠,张越霞生前长期使用的小皮箱以及在狱中为女儿缝制的肚兜为张越霞后人捐赠,肚兜上的外文寓意着“快乐”。此外,陈为人整理中央文库档案用过的剪刀为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复制件,原物为国家一级文物。
秘书处旧址的修缮工程,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对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原汁原味恢复原有新式石库门建筑特色,延续了历史的文脉。修缮工程通过对主体建筑屋面、外立面、外部木门窗的整修更新,以及对马赛克地坪、木楼梯、木地板、格栅等重点保护部位进行科学设计、合理修缮,再现建筑原有风貌。
同时,在旧址前方广场上落成的主题雕塑——“忠诚与奉献”,寓意了当时隐蔽战线的秘书工作者尽管身处逆境,但机智勇敢、甘于奉献、忠于职守,诠释了“爱书爱字不爱名,求真求实不求荣,多思多谋不多怨,争苦争累不争功”的秘书工作崇高的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