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场内外谈:推进国家立法,激活红色资源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现存612处各类红色资源。今年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提出,红色资源可挖掘的空间还很大,建议通过国家立法,系统性地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今天的《会场内外谈》,请听记者发来的报道:《推进国家立法,激活红色资源》。
俞倩:“我是俞倩。上海的听众一定都很熟悉老渔阳里2号,也就是南昌路100弄2号。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同时也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自去年7月1日对外开放以来,已有5000多位参观者在此找寻历史的记忆。 ”
曹梦雅:“我是曹梦雅。对老渔阳里2号的开发并不简单。黄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小敏告诉我,为了将红色资源开发保护起来,同时改善民居的生活,他们动足了脑筋。 ”
曹小敏:“原来是居住了4户居民,首先进行了安置,这些居民非常的配合。同时还改善整个一条弄堂居民的生活设施,前后有三排居民的住宅,重新做了公用厨房、卫生,微改造微更新。”
曹梦雅:“庆幸的是,几十年来居住在渔阳里的居民都没有擅自改动房屋结构,使得文物得以很好地保存。但由于红色资源产权归私人所有的不在少数,随意改建、拆除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俞倩:“目前,黄浦区的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和设施,达146处,在上海各区中最多。全国人大代表、黄浦区委书记杲云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法》,先保护、后认定。 ”
杲云:“现在很多红色的遗址,从优秀历史建筑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可能不符合要求,所以很多都变成民居在使用。希望要有专门的法律来给我们支撑,能够很好地给他抢救起来,进行系统的保护。”
俞倩:“闵行区副区长刘艳代表的想法与杲云代表不谋而合。刘艳发现,在保护红色文化资源过程中,还存在各部门工作整合度欠缺、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这次她也带着关于制定我国《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法》的议案来到全国两会。”
刘艳:“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红色文化资源,它保护的一个立法都是地方性的。在国家层面立法的话,实际上对于文化资源它的一个概念的定义,一些保护的边界、责任的认定,什么可以保护,应该保护到什么程度,能够更加明确有一个统一。”
曹梦雅:“他们还都说到,要使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得到传承,必须落实到合理利用上来,比如增强陈列展陈的互动性、体验性。 ”
俞倩:“没错,我发现越来越多的红色场馆都开脑洞,开发一批年轻化的红色产品。曹小敏就向我们推荐,云南中路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就有不少科技元素助力,比如环幕270度的影片,还用了机器人作为讲解员。 ”
(机器人讲解员)
曹梦雅:“在静安,一条红色研学线路‘初心足迹:毛泽东在上海’,既满足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史现场教学的需求,又盘活了区域红色文旅资源。最近,第一部反映中共‘二大’的红色原创戏剧《辅德里》又在紧张的排练之中,我也去探了班。”
静安区文旅局副局长华祥义:“我们有一个计划是全国要巡演百场,今年是建党百年,明年是二大百年。它本身是非虚构戏剧,对于党史教育来说是很好的一个党课。我们是以这部剧作为一个火车头一样,包括做怎么去开发好二大的红色文创,包括我们制作一部高清的电影,包括我们还有文旅线路活动。”
(《辅德里》排练中)
俞倩:“也有代表提出,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场所,应该把相关的文艺作品及长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内涵,一并纳入保护范围。”
曹梦雅:“说到这,我就想到这两年在上海一票难求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朋友告诉我,观剧后他们第一次走进了虹口区的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重温这段真实的历史。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说,他们也将红色经典的创排和学生思政教育结合起来。 ”
廖昌永:“我们做了歌剧电影《贺绿汀》的拍摄,新时代《长征组歌》的复排。创排是跟我们的人才培养、艺术实践以及服务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这样一个复排,做好我们的音乐党课,弘扬传承红色音乐文化。”
俞倩:“确实,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建党百年之际,系统梳理、深度挖掘,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好、传承好,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