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门头到清水墙 一砖一瓦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静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成立于1921年8月11日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起点,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摇篮。为深入发掘保护静安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信仰之光和理想之光。2018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保护性修缮及布展提升工程正式启动。
历时一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保护性修缮及布展提升工程近日进入收尾阶段,即将重新向公众开放。作为上海市“党的诞生地”发掘保护类重点项目和建党百年献礼的重点工作,此次修缮可谓亮点颇多。日前,劳动报记者走进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提前探营,听静安区文物史料馆馆长朱润讲述了此次修缮背后的故事。
在城市中心赓续红色文脉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位于成都北路、新闸路路口,1959年5月被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9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恢复,并建立了陈列馆向社会开放。
几年前,这片区域被纳入旧改项目,居民陆续搬走,只留下一片石库门建筑群。上周,记者来到这里发现,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的老房已经修葺一新。但是,从门头到屋外的清水墙,一砖一瓦却都保留着上世纪20年代石库门的历史风貌。门口矗立的工人运动雕像更是时刻提醒着来往的路人,这里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诞生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
静安区文物史料馆馆长朱润告诉记者,陈列馆在2005年曾经有过一次修缮,但至今已逾十多年,而且由于旧址陈列馆之前曾有居民常年居住,整幢建筑的本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是屋顶、大门、地板等都出现了结构腐烂等情况。去年,在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的陪同下,王东明、李玉赋等全总领导专门来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视察,要求做好修缮和展陈工作。在市总工会的高度关注下,静安区委、区政府、区总工会先后召开三次不同层面的专题协调会,最终启动了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的再次动迁、修缮工作,只为能够在城市中心地区赓续红色文脉。
一点一滴还原历史景象
据了解,此次修缮,从成都北路893弄1-7号扩大至成都北路893弄1-11号,新增的两间石库门原汁原味保留了原有石库门的建筑格局。整体建筑在“修旧如旧”文物保护原则下,进一步提升建筑质量,既展示了上海石库门建筑的历史风貌,也呼应着“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理念。
然而,想要真正达到“修旧如旧”的目标并非易事,负责项目实施的工人们首先要过的就是“材料关”。据朱润介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建于100多年前,很多当时的建筑材料如今已经“绝迹”。
以清水墙为例,原修缮时采用水泥砂浆粉刷做成的假清水墙面风化较为严重,此次修缮希望采用专用砖石修复料进行复原,但旧砖石并不多见。为了配齐这些材料,整个项目组兵分多路四处搜寻,一片、两片、五片、十片,这才慢慢凑齐。收集好之后,还要按照原先的厚度、尺寸进行质检,质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再如石库门建筑屋面使用的小青瓦,也就是上海人常说的小中瓦。因为年代久远,瓦片大多已经腐烂,但是目前的制造工艺又达不到当时的标准,项目组买不到需要的材料,也是分头到公司仓库、郊区的拆迁基地等搜寻,反复挑选合适的材料,清洗干净再使用。
不仅如此,记者在现场看到,整栋建筑的门头、晒台乃至室内的楼梯、花饰等都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原石库门头在1999年修缮时采用GRC水泥仿制品,此次通过传统工艺进行修复,完美再现了当年的门头质感。原本钢筋混凝土的宝瓶状晒台栏杆,由于锈胀损坏严重,此次也采用混凝土专用修复砂浆进行了复原修复。室内11号间的一段又窄又陡的木楼梯同样保留了石库门的原有结构,甚至原二楼的特色木花饰由于损坏严重,部分已脱落,如今也采用传统工艺修旧如旧,看起来十分美观优雅。
上海工匠引领“绣花精神”
如今,这幢不足500平方米的建筑中,从厚重的黑色大门、严丝合缝的清水墙,到荔壳色的门窗油漆、市面上已经不常见的老灯盏……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传承着红色基因、承载着历史的积淀。朱润感慨,这要归功于工人们的匠心匠艺。
据了解,此次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修缮工作就是由上海工匠吴公保领衔负责的,项目组30名工人,人数虽然不多,但长达数月的修缮中,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践行着“绣花精神”。加上组里大多数都是年轻职工,对石库门建筑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为了真实地还原旧址原貌,接到任务后,大家在吴公保的带领下走进城建档案馆,查阅到当时旧址的图纸,为随后的修复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采访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位工人因为一根螺丝究竟是多插入墙内一毫米更美观还是少一毫米更美观的问题,反复调试了十余分钟。而一楼负责刷漆的工人同样如此,他告诉记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建筑门上、廊柱的油漆是荔壳色,这是当时石库门典型的油漆色,这种颜色的油漆在装潢市场里并没有现成的,只能将两种、甚至三种油漆进行配比调色,并运用传统的揩色技艺,用纱布包上棉花,刷一遍、揩一次,反复多次,才能刷出现在的效果。
老法师吴公保更不必说,尽管和修房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此次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修缮工作,很多细节他仍是亲力亲为。或许正是因为每一位工人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此次修缮工程得到了多家参与单位的交口称赞。
见证了整个修缮过程的朱润更是感同身受,她告诉记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摇篮,也是上海的四大“红色之源”之一,因此,此次修缮工程意义重大。精益求精既是为了让每一位走进来的观众都能更加真切地感受一段段工运历史,让红色基因根植于市民心中,也考验着项目组每个职工的“绣花”精神,使老一辈的工匠精神、历史保护建筑修复的传统工艺能够得以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