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节,在传统文化中回归精神家园
市民在如火如荼的元宵节活动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宝山非遗美食品鉴与讲座别有滋味;穿上汉服在嘉定孔庙内闹元宵格外新鲜;静安策划的中外友人互动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边赏味边听讲座——传统美食“好味道”
佳节至,宝山在顾村开展“金犬闹春 五福临门”元宵活动,现场免费赠送2万只本地米、本地馅制成的汤圆引得市民交口称赞。而其他区的人们同样有口服,因为宝山非遗美食来到了黄浦。
3月1日16:30,大隐书局内,宝山红烧鮰鱼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黄才根正眉飞色舞地分享宝山非遗美食讲座。与此同时,热腾腾的宝山汤圆和罗泾四喜风糕点被送到了听众的手中。“宝山汤圆讲究皮薄馅多、口感爽滑,色香甜糯。你们吃过了,体会就更深了。”
三句话离不开老本行,作为“鮰鱼大王”的他不由地把话题引到了长江边。民间有一说:不吃鮰鱼,不知鱼味。这道来自江畔的菜咸中带甜、鲜嫩不腻、汤汁似乳、浓稠黏唇。听到活色生香的描述,有听众插话道,“怎么做?”黄才根娓娓道来,这道菜要烧得“服帖”得花50分钟,需掌握“两笃三焖”火候,两次用旺火,每次两三分钟,而大部分时间以文火焖。菜色要亮,一靠老抽、生抽;二靠“糖色”,用砂糖加温熬成红色着色剂;三靠“自来芡”——不放粉芡,全凭原料和调料合成的芡汁……
台下的云南小伙子耿登跃听得直咽口水,“因为讲究,所以中国菜有回味。”
为了加深听众对宝山非遗美食的印象,宝山区文广局向他们赠送了宝山非遗系列丛书。当日在大隐书局开幕的“宝山味道”展览也将一直持续至3月8日。
沉浸式体验——传统佳节“出新意”
嘉定博物馆的“穿越元宵”活动则邀市民穿上汉服,并在“吴中第一”的孔庙内感受古色古香的元宵节。
上元节午后,古今仿佛产生了奇妙的联系。在近800岁的孔庙正门前,鼓声震天,翻腾跳跃的“狮子”引来阵阵掌声和欢呼。当湖书院旁,不间断的笑声显示着古代士大夫的投壶游戏在当下的生命力。东西庑内挂起了一盏盏别致的宫灯——灯面以市民的全家福和家训装饰。而一串串灯谜下总能激起热烈的讨论。大成殿月台上,9名着汉服女子盈盈地走下台阶向市民送上福字。
不远处的明伦堂内,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的工作人员仔细地为嘉定居民武奇蓉穿上曲裾。这是她和先生、儿子首次报名汉服体验。中心负责人胡英霞解释着:“汉服穿着最重要的是交领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边系带,右襟掩覆于内,就像你身上的穿法。交领左衽则是寿衣穿法,千万不能混淆了。”这家人看了看自己交叠的领子,默默地点了点头。盛装中的他们又跟着胡英霞学起了揖礼。“揖礼分天揖、时揖、土揖。天揖是手露半展,男子左手压右手,与肩平行,下身90度……”胡英霞边说边示范着。武奇蓉的先生以及儿子端正地立定,慢慢地俯下腰。
武奇蓉感慨道,光从汉服礼仪就能感受到礼仪之邦的魅力。“在孔庙内穿上汉服闹元宵,除了热闹,还有一种‘仪式感’。”她望儿子能多学习传统文化,多参加这类新鲜生动的沉浸式活动。
中外互动欢——传统文化“很珍贵”
在沪太路上的佳宁花园内,外国留学生“轧闹猛”参加静安区彭浦镇社区闹元宵活动,这也让来自社区的年轻人对传统有了新思考。
3月1日,巴西桑巴表演,花灯、巧克力汤圆制作以及中外友人互动交流活动火热地进行着。来自交大的留学生韩亮亮头一回尝试做花灯,在大学同学和彭浦居民的帮助下,“一切不算太难”。他的母亲是中国人,但在美国时,家人并不过春节。他尤其享受现场小朋友唱新年歌谣,人们聚在一起笑闹以及墙上挂着中国结等营造出的气氛。而来中国有10年的美国人乔治表示,一直很希望参与中国人的春节,但是中国人这时多以家庭聚会为主。“外国人很难有机会参与,这次很难得。”
听到外国人对于中国年的渴望,和他们一起制作花灯的80后李女士反省自己总以工作忙为借口,其实做传统手工艺作品时很静心。她愈发意识到作为年轻一辈更有责任守护珍贵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