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质升了,环境好了,收入涨了

昨天,上海第二批8名街头艺人正式持证上岗。加上第一批的8人,上海现在已经有了16位持证街头艺人。在中国,街头艺人持证制度是上海的首创。这项制度已经实施了半年多,效果究竟如何,青年报记者就此展开探访。
青年报记者 郦亮
街头艺人也“排班”上岗
28岁的靳扬已经在上海商城和常德路800秀一代“见习”街头演唱了1个月。因为表现颇佳,没有投诉,靳扬昨天“转正”拿到了正式的“上海街头艺人节目审核许可证”。这意味着,靳扬成为了一名官方许可的街头艺人。
靳扬是一名白领,单位就在静安寺附近。但他喜欢唱歌,喜欢当着众人一边弹着吉他,一边演唱的那种被注目感。所以他选择当一名街头艺人作为兼职。从见习期起,他每周都会将自己一周内的空闲时间上报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然后根据“排班”,到静安区固定的几个地点进行街头演唱。一般会在午休时间或者周末,听众中也时不时会看到几张熟人的面孔,靳扬觉得很亲切,很温暖,他很享受这种感觉。
对于靳扬这样的街头艺人来说,那个“上海街头艺人节目审核许可证”的好处是显然的。其一,一种身份的肯定,因为被定位成一种职业,有别于街头卖唱乞讨,是获得了一种尊重。其二,街头表演时,会有专门的保安来维持秩序,环境很好。其三,因为该证具有排他性,没有证的艺人原则上是不允许在静安区演出的,所以有证的艺人的收入有了保障。
2014年10月,上海演出行业协会联合静安区政府,在该区开始试点了这项制度。他们先对愿意持证的街头艺人进行考核,通过两三次面试,择其优者颁证上岗。用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昨天给青年报记者的说法就是,定人(持证艺人)、定点(在规定的地点,主要是静安公园、上海商城和常德路800秀)、定时(在规定的时间)、定事(表演申报的节目)。然后,他们每3个月就会对艺人进行一次考核,不合格者将被取消证件。经过这半年的规范,静安区的街头表演面貌为之一新,不仅表演水准大幅度提高,而且秩序也趋于良好。
街头艺人持证上岗走向立法
给街头艺人颁证,而且这个证件具有排他性,实行“准入制”,这是完全有根据的。因为场地是公共的,在公共地域进行未经许可的商业性的表演,不仅扰乱了环境,也有违法之嫌。所以,有必要对这种行为进行规范。
街头艺人胡立成有一手草编绝活。在过去20多年里,他在街头、各公园、城隍庙打了多年的“游击战”——靠卖编织品为生,但必须时刻警惕城管。但是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胡立成是彻底厌倦了。通过层层考核,去年10月,他成了首批持证上岗的8名街头艺人之一。胡立成被安排在静安公园献艺。他受到了优待,不仅有了固定的场地,刮风下雨时还会被请到室内。更重要的是,因为心安定了,胡立成的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胡立成告诉记者,因为持证的街头艺人是不准进行商业活动的,所以他的作品只送不卖,当然,获赠者愿意投点钱表达一点感谢也是可以的,但都是“看着给”。结果,胡立成发现,或许由于人们对于持证艺人水准的信任,或许由于感谢比交易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慷慨,他一个月的收入比过去要高出许多。
其实早在很多年之前,纽约、悉尼、布拉格等城市都已实行了街头艺人持证上岗制。这被认为是传播文化,又维护城市环境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但可以说,现在上海无证的艺人还是远比有证艺人要多。韦芝告诉青年报记者,这就需要不断扩展试点区域。现在上海的持证街头艺人都集中在静安区,而扩展试点需要其他区县的支持,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辟出可以表演的地方来,并配备专人进行管理,这需要各区县下一定的决心。韦芝透露,接下来,街头艺人的持证上岗将实现立法,届时实行“准入制”,和对无证艺人加强管理,将更有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