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族如何科学控制体重 探访公立医疗机构体重管理门诊
日前,静安区在上海率先完成了区属公立医疗机构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广大市民可以就近就诊。这个门诊怎么看?需要花多少钱?上班族有什么管理体重的好方法?近日,笔者来到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一探究竟。
常规诊疗
仅需支付挂号费
一进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向“体重管理门诊”的醒目标识就映入眼帘。据了解,该门诊于今年4月初开设,周一至周五开放。
挂号后,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免费使用诊疗区的身高体重测量仪、人体成分分析仪、电子血压计等仪器测量身体数据,医生会据此展开问诊:患者有没有原发病?餐饮情况、运动情况如何,每天工作多长时间?就医主诉是什么?等等。
提到体重管理,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要“减肥”,但事实上超重、过瘦及“隐形肥胖”(BMI正常但体脂率偏高、肌肉含量偏低者)人群都是体重管理门诊覆盖的对象。
初步诊疗后,如患者症状轻微、无其他疾病,无需进行进一步检验和药物干预,医生会给出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整指导,单次就医仅需支付10元挂号费(可用医保),不过后期最好可以定期回访。以减重为例,比较科学的减重周期是每周减少0.5至1公斤(根据患者体重基数决定),医生建议1到3个月回访一次,根据体重、体脂变化再及时调整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体重管理个性化诊疗需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石门二路门诊单次问诊时间往往会达到30分钟以上,所以上午限号3人,下午限号4人。虽然患者可以现场挂号,但是号量有限,提前网上预约能避免“跑空”。
二、三级医院专家
下沉社区
体重管理是一个综合性过程,需要多学科协同支持。采访当日在体重门诊坐诊的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治医师黄哲骎告诉笔者,如医生通过中医四诊仪初步检测发现患者可能存在脾胃病等问题时,会将患者转介到中心的穴位埋线减重门诊,以中医经络疗法抑制人体亢进的食欲和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如果患者表现出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会将其转诊到心理门诊。
此外,到社区就医便捷、高效,但并不意味着只能享有社区级别的医疗资源。经过多年的医联体建设,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具备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将二、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引入社区。
采访当日,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牛丹丹来到社区心理门诊坐诊。牛丹丹表示,进食与情绪、体重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食物有时会成为人们应对压力或孤独的“安慰剂”,导致情绪性进食;而长期节食或失控的进食模式也可能加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抑郁症、进食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或暴食,进而引发体重变化;同时,肥胖或体重过低可能因社会污名化导致自卑、社交回避,甚至加重抑郁症状。
因此,体重管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排查同样不容忽视。如果在短时间内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大幅度变化,在排除躯体疾病后,建议及时到心理门诊就诊,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心理问题。这不仅能帮助改善体重管理,还能促进整体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此外,还有些体重问题是由代谢性疾病引起的,也应引起重视。中心的代谢性疾病多学科联合(MDT)门诊由华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周六上午)和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周四下午)定期坐诊。社区专门将MDT门诊开设在周六上午,也解决了上班族和学生群体工作日不便就诊的难题。
上班族可巧用
碎片化时间健身
据了解,石门二路街道常住居民约2.3万人,在楼宇中工作的人却有10万人左右。作为社区医生,黄哲骎常与街道内的上班族接触。
据黄哲骎观察,许多上班族的体重都是“略微超标”,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群无需对体重管理过度焦虑,可以通过充足睡眠、健康饮食、每天多动一动慢慢达到消耗脂肪的目的。
对上班族来说,最好做到三餐规律,如果因为加班、应酬等原因只能吃外卖或外食,要尽量配好碳水、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比例。如果工作繁忙较难抽出大块时间专门运动,可以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抽空做一做15分钟“工间操”、练一练八段锦。
在黄哲骎看来,比较理想的身材状态是“脂包肌”,即从外观上能够隐约看到身体的一些肌肉线条。肌肉能够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力,适量的脂肪则可以在遇到大病等特殊情况时为身体提供能量。如果不是特定职业(如运动员、模特等)需要,无需追求过低的体脂率。
“体重管理不是单纯增减数字,而是让身体处于最佳工作、生活状态。”黄哲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