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新”而行 我的2024》:彭一居民“看房记”
2024年,上海全力推动“两旧一村”改造进度。静安区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是迄今为止上海旧改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的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明年上半年,在外过渡安置的2110户居民将回搬新居。临近年末,记者跟随居民庄恒义、张翠英夫妇回到老地方,参观即将完工的新家。《向“新”而行 我的2024》系列,请听报道《彭一居民“看房记”》:
“房子拆了之后,我们就到天桥上看,很远的也跑这来,看房子一层、两层起来……”
彭浦新村地铁站1号口的人行天桥,彭一小区居民的看房“景观位”。三年前的冬天,居民庄恒义、张翠英夫妇和老街坊们,在此俯瞰彭一旧住房拆除重建工程的开工,留下了一张背影照。三年后,同样的位置,他们仰起头望着电梯房,眼睛弯成一道月牙。
“这个地方是我们以后小区的主大门,我们的号码就是闻喜路755弄……”
戴上安全帽,彭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锋笑呵呵地给居民引路,这是大家在9月陆续摇号选房后,第一次走进小区。夫妻俩迫不及待跟记者分享,他们幸运摸中3号,笃定地选中位于15层的一套新房。
“我特意带把尺过来量,尺寸跟图纸上完全吻合!”这套双朝南电梯房,比原先25.8平方米的老房虽说只多了2平方米,但自带独立厨卫。午后阳光正好,夫妻俩在房间里兜兜看看,已开始规划起来:“这里面放个小的沙发,这里我看好了再弄一个五斗橱。阳台这个位置是放洗衣机的,再放个写字台,很满意了!晚年生活就这样乐呵呵的!”
71岁的庄恒义自打童年记事起,就住在彭一小区。彼时分配到工人新村的房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即便9口人同住也是其乐融融。当老房子进入迟暮之年,公用厨房发霉的墙壁,用发黄的报纸糊了一层又一层,居民的生活同样是缝缝补补。
“尤其早上起来排队上厕所很忙的。有的男同志会带伞进去,我问你伞干什么?他说小便的时候,上面有水滴下来,说来是笑话,所以旧改的心情相当迫切。”“主要我们两个人一个厂,后来这个厂就倒闭了,自己很难改善。”“所以梦想实现了,到时候就出几万块钱,就能把房子产权买下来,房子就是我的了!”夫妻俩告诉记者。
喜欢游泳的老庄还跟记者分享,以后小区里会有恒温游泳池。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锋接过话头,指着小区外围呈L型分布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体育中心介绍:“三个馆当中都有连廊是通的。体育健身馆以后还会有一个长廊直接通到地铁站,上面还有顶棚,居民都淋不到雨,地下两层的车库1700多个车位……”
随居民回搬的,还将有许多历史记忆。李锋告诉张翠英:“我们以前还有外宾接待室,那个时候小区的居民和外宾一起种了各式各样的大树,现在这些树都在崇明寄养着。明年植树节左右,我们会搞一个迁移回搬仪式,到时候邀请你一起来参加。”
彭浦新村街道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要追溯到2005年,一路以来探索出改扩建、加层扩建到拆除重建等多种改造模式。其中,彭三小区分五期改造前后花了15年,体量更大的彭一则实现了“打包”一次性改造,20多稿修改、40多次专题讨论,最终将282种房型归并为94种。
居委干部们告诉记者,彭一小区70岁以上老人有3000多位,在一期内完成改造,比预计足足提前了10年。“这些老人还是希望要搬回来,享受几年。有的老人很激动的,选房的时候一定要轮椅推过来,要摸球。”
采访中,大家还在小区门口偶遇了前来“取经”的居民罗阿姨,她来自蕃瓜弄小区,也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生效后全市最大的小梁薄板改建项目之一。
“我们是想知道你们哪能一步步做?”“你们蕃瓜弄不是都拆好了吗?”“拆好了呀,阿拉来打打样,我们房子还没起来呢。”罗阿姨说,蕃瓜弄小区也是原拆原建,“这个政策很利民的,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我们感觉很亲切,心也很安,预计2027年能拿到房。”
日前,彭浦新村编写了一本“小蓝书”,里面的旧住房成套改造100问,涵盖了各个工作流程。在上海各区,从蕃瓜弄、保屯路211弄、田林路65弄再到凤南一村,一次次创新探索中,各部门逐渐明晰破题思路,为市民增添了一条改善住房条件的可靠路径——老地换新颜,心安即是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