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这类人大量流失?还有的“人证不符”“打空卡”?市民迫切需要,官方出手→
同一时间,“照护365康护端”App开启后台实时录音,福寿康静彭护理站护理员主管胡天丽也在“长护险智能监管和智能为老服务”平台上,实时监测到了张世莲的轨迹与服务状态。
服务正式开始前,张世莲为刘秀珍测量了血压、血氧、体温与心率,仪器通过蓝牙连接能够将具体数据实时传输至App,后续还将同步至“长护险智能监管和智能为老服务”平台。
“服务结束后,录音会同步至平台,再通过AI技术识别分析现场录音,评估长护险服务是否通过。”邓又佳透露,经过不断优化,AI评估已拥有90%左右的准确率,实现了对护理员服务的全程监管,一旦工单显示不合规,会自动推送给护理站站长审核。如有误判,再提交给医保局审核员作出最终判定,工单不合规率从上线之初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左右。
技术的引入对于护理员来说也是一种减负。以张世莲为例,她每天需要上门服务8至9位老人,原先每次上门都要带一沓纸,先勾选项目,完成后再让老人或老人的家属签字,回到护理站还要填写工单。“现在只要带一部手机上门,那些操作全在线上完成,方便多了!”张世莲说。
身处入户服务的封闭环境,如何确保护理员服务的资质、时长、内容与质量,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邓又佳举例说,长护险服务一小时收费65元,老人只需支付10%,剩余的由医保基金支付,“在无人监管服务过程的情况下,如果护理员没有完成拟定的服务项目,甚至根本没去老人家,这笔钱就没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记者注意到,在张世莲上门服务的过程中,胡天丽可以通过App实时视频抽检。“视频抽检每月3次,通常由质控人员完成,对护理员来说是‘开盲盒’,能够实时确认他们在老人家服务,让管理流程更加透明。”
邓又佳告诉记者,在静安区引入的25家康养机构里,不乏许多管理程序尚不完善的小型机构。平台应用后,不仅大幅减少了人工监管和审核成本,还让管理能力欠缺的康养机构以低成本达到与大型康养机构一样的管理水平,“一年约400万小时的服务时长,各康养机构只需支付40万元的运维和流量费用,相当于每个工单的管理成本仅需几分钱”。
建立信息化平台的效用远不止此。长期数据的积累有助于更精准地洞察老年人的需求,有效提升长护险服务的整体效率。胡天丽告诉记者,基于日常采集的数据,福寿康静彭护理站每个季度会派专业人员上门随访,多维度填写量表,形成老人阶段性的健康评估报告,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整长护险服务项目,“我们也会按照报告个性化推荐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