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建成141家社区康复中心,“家门口”的康复服务能级再提升
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2024年,上海依托为民办实事项目,继续推进社区康复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第四批22家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超额完成,全市社区康复中心总数达到141家。“家门口”的康复服务能级再上新台阶。
建成后的社区康复中心规范设置了康复医学科,拥有一支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组成的康复服务团队,并开设康复病区,依托病房与康复治疗区域,以门诊、住院康复为基础,结合智能化康复设备和各类中西医康复适宜技术,将康复服务逐步延伸至站点、居家、养老机构等,形成住院、门诊、站点和居家相衔接的具有社区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
“我在这里治疗了一个月,现在左手已经能正常活动,心情也好了。”在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正在做高频治疗的沈先生高兴地说。沈先生的左肩酸痛多年,一个月前突然加剧,手臂无法上举,穿衣、梳头都不能自己完成,睡眠也受到严重影响。到社区康复中心就诊后,康复医师为其制定了系统的康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沈先生肩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幅度增大,恢复情况良好。
近年来,像沈先生这样的肩关节痛患者明显增多。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肩关节疼痛治疗为发展特色,同时开展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慢性疼痛、老年疾病等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引起的明显功能障碍稳定期或后遗症期的康复服务,将推拿、针灸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有机结合,为职业人群、老年人提供全方位、规范化的便捷智能康复服务。
小明是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长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团队的耐心引导下,通过游戏化教学法、融合教育和一对一强化训练,小明的语言能力逐渐觉醒。从最初的沉默不语,到“我要……”“我喜欢……”,每一个简单的句子都是他内心世界逐渐开放的标志。
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建立了儿童家庭-社区-医疗链式康复体系和“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跨学科合作团队,探索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康复指导多元联合模式。他们积极链接徐汇区、华泾镇残疾人联合会、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华泾社区基金会等资源,开展“彩虹桥”特殊儿童及家庭服务,满足居民需求。
72岁的王老伯有过腔隙性脑梗,一年半前接受心脏搭桥,双下肢乏力、行走不稳,日常生活出行受到严重影响。来到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就诊后,康复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和讨论,为他制定了系统的康复方案。康复治疗师通过全身肌力训练、关节松动训练以及红外线、气压理疗等治疗,不断增强他的全身肌力,提高运动耐力,改善下肢活动度和平衡功能。王老伯表示,“通过三个多礼拜治疗,现在走路又快又稳,比以前好太多了。”
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辖区内白发、白领人群居多的特点,积极发展针对偏瘫患者的肢体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的运动康复。中心借助医联体紧密对接华东医院,在上级医院康复科专家指导下,康复、护理、营养、中医药事多团队联合,为住院老人带来优质、科学、系统的高质量康复治疗。
据介绍,上海目前已达到5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社区康复中心的目标。下一步,在持续建设之外,将不断完善社区康复中心与上级医院、专业康复医疗机构的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区域内康复医疗资源的整合共享,提升康复服务同质化水平,让更多有康复需求的患者获得“家门口”便捷、连续、优质的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