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安三家医院助聋助盲提供“一门式”就诊服务
周四14时,华东医院门诊部四楼的全科医疗室门前坐满了等待就诊的患者。特别的是,每位患者胸前都贴着蓝色圆形贴纸,上面记录着编号与姓名。与医院里其他候诊区域相比,这个角落似乎显得有些安静。据介绍,他们都是残疾人患者,以聋人和盲人为主。每周四下午,这里会“转型”成为“助残门诊”,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一门式”就诊服务。
华东医院的“助聋门诊”始于2018年,2022年又开设了“助盲门诊”,升级为静安区残障人士就医服务点。
由于看不见、听不见、不能说,聋人和盲人就诊往往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难题。2022年初,静安区残疾人联合会携手华东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市北医院和区各专门协会开展“静安有爱 就医无碍”助聋助盲门诊服务,主要为听障患者以及65岁以上的高龄视障患者提供相对无障碍的看病环境。医护人员、手语翻译及导医志愿者共同参与,全程协助听障、视障患者就医。
“升级版”就医绿色通道
听障人士杨鹏飞最近被耳朵湿疹困扰着,他看到华东医院助聋助盲门诊相关资讯后,便前来就诊。
助聋助盲门诊门口,杨鹏飞与穿着红马甲的手语翻译沟通,表明自己需要看耳鼻喉科。手语翻译很快协助他登记、挂号,随后陪同他来到耳鼻喉科诊间优先就诊。进入诊间之前,手语翻译便询问他的病情细节,“耳朵有没有流脓水”“最近有没有挖过耳朵”“有没有出血”等。就诊时,手语翻译便一股脑儿将他的病况告诉医生。看诊结束后,手语翻译又陪同杨鹏飞回到助聋助盲门诊缴费。
就诊过程流畅、便捷,是杨鹏飞对华东医院助聋助盲门诊最深刻的印象。
“以前是父亲陪同我看诊,父亲不太懂手语,我们沟通时只能打字,医生也问不出很多症状的细节。”通过手语翻译,杨鹏飞告诉记者,“这次在就诊之前手语翻译就和我聊得很详细,由我告诉翻译,翻译再告诉医生,节约了很多时间。”
手语翻译和志愿者的全程陪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沟通难题,而如何使视障听障患者就诊过程更加高效,华东医院提供了一条“升级版”就医绿色通道——“一门式”就诊服务。
一间诊室,右侧挂号、缴费,左侧看诊,一道门之内就可以完成整个就诊过程。像杨鹏飞这样需要去专门诊室进一步检查的,则由各楼层护士分诊台安排优先就诊。
华东医院助聋助盲门诊负责人陈晓怡告诉记者,在医院没有开设专门的助聋助盲门诊之前,没有专业手翻协助的情况下,听障视障患者在诊间花费的时间往往比较长。因此,这些患者有时心态会比较急躁,还会产生自卑感,长久下来导致视障听障患者“讳疾忌医”,“这些门诊开设后,这种情况明显少了。视障听障患者就诊的意识也上去了,看病对他们来说没有障碍了”。
助聋助盲门诊不断延伸
每周二下午,市北医院开放助聋助盲门诊。记者到达时,一楼候诊区域已经坐满了登记完毕等待就诊的患者。与患者打手语沟通的,不仅有穿红马甲的手翻,还有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市北医院社工部张慧芬介绍,市北医院目前有部分医生、护士正在学习手语。
“驻点市北医院的手语翻译有三位,一下午来看诊的听障病人有几十位。”张慧芬说。面对手翻少、病人多的情况,三家医院的医护人员纷纷开展手语学习,致力于做手翻的“候补”,争取第一时间回复每位患者的问题。
“@医生,周二下午2点,外科看病。”一位听障患者在市北医院助聋助盲门诊的微信群聊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收到消息后的张慧芬马上帮他登记到预约系统中,等到周二下午,这位患者便能顺利到医院就诊。
诸如此类“微信群预约”的方式,在市北医院并不少见。张慧芬告诉记者,市北医院有一个专门的助聋助盲门诊微信群,部分视障听障患者会在群聊里直接@医生,说明自己几号几点来看哪个科室。“在微信群里说一下,对患者来说比在小程序或者公众号预约方便。”
市北医院党总支书记张鶄介绍,在为视障听障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市北医院还把健康服务延伸到日常的科普宣传上。每月一次的社区健康大讲堂直播,市北医院都安排了手语同步翻译。
华东医院则将助聋助盲服务引入急诊、延伸到住院病房中。“手术前有各种注意事项要告知(听障)患者时,我们也会安排好手语翻译去和他们沟通。”陈晓怡介绍。
自2018年华东医院开设助聋门诊起,截至今年7月,华东、市北、十院助聋助盲门诊累计服务超10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