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厕人性化设计、人行道与公交站台无障碍衔接……适老化改造给老年人出行带来便捷
8月16日,“政府开放月”活动对环卫公厕和公交站台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敬老爱老服务公交线路打造等“民心工程 民生实事”项目集中组织专场开放活动,邀请适龄老龄体验官、关心养老事业的社会公众、各开放点位服务辐射范围的社区居民代表体验养老为老服务改进优化成果并提出建议完善对策。
聚焦老幼品质如厕
白玉路绿地公厕位于光复西路的白玉绿地内,别具一格的红砖洋房设计风格与周边绿植相互辉映,充分将光影的表达与苏河文化紧密融合。
该公厕新建于2022年下半年,由于毗邻苏州河,周边有多个居住区以及华政校区,在绿地内、苏河步道游览健身的市民较多,平日人流量比较大,于2023年作为普陀区样板公厕完成了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同时也是普陀区首座实行24小时开放和厕纸进厕位的环卫公厕。
白玉路绿地公厕的第三卫生间。劳动报记者王嘉露 摄影
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公厕管理科科长宋刚介绍,公厕秉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无障碍通道、扶手等适老化适幼化改造一应俱全。第三卫生间墙砖颜色温馨明亮,地面采用了防滑水磨石地砖,安装了老人、孕妇、残障人士所必备的安全防护装置,为特殊人群提供有尊严的自主如厕环境,同时配备独立的儿童马桶、儿童洗手池,照顾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为市民打造在家如厕一般的温暖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兼具实用性和美观度公厕还搭载了智慧平台,该平台可以统计每天、每月以及全年的如厕人流量、公厕内部蹲位状态、PM2.5浓度和室内温度等信息。除此之外,该平台还能实时监测厕间氨气(臭味)浓度,确保厕所内部空气清新。数字化智能平台的运用不仅提升了公厕管理效率,也让市民对如厕的体验有了极大提升。
近年来,市绿化市容局还通过多种措施努力为老年市民游客提供更周到、便利、温馨的便民服务措施。推进符合“24小时开放”条件的环卫公厕“应开尽开”。已实现1300余座位于大型商圈、商业街、夜班通宵车始末站周边、居民社区中发挥居家厕所功能的、市民需求特别强烈的环卫公厕,采用整座厕所开放、部分厕间(位)开放、夜间临时增设移动厕所等多种模式,按需实现24小时或延长开放。
同时优化完善“上海智慧寻厕”微信小程序。开发上线“夜间公厕开放地图”,精准标注各环卫公厕的点位信息,帮助市民游客便捷到达指定公厕。
此外还拓展便民服务。在2500余座专人看管的环卫厕所实现免费提供厕纸,1700余座公厕实现冬季提供热水洗手。
完成100个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
当天,记者还来到位于轨道交通1号线彭浦新村地铁站1号和2号出入口之间的共和新路闻喜路东侧公交站。这里停靠的公交线路多达11条,早晚高峰人流量大。改造前,候车亭位置不便,乘客乘车需穿越非机动车停靠区,且候车岛宽度过窄,存在安全隐患。
改造拓宽后的候车岛。劳动报记者王嘉露 摄影
为解决这些问题,市交通委会同区交通主管部门,通过调整公交专用车道外侧辅道宽度,将候车岛从1米拓宽至1.5米,并对非机动车道进行沥青彩铺,设置警示柱,提升了乘客上下车的安全性。同时,对站台适老化与无障碍设施进行同步升级改造,增设人行道与岛式站台的衔接坡道,设置无障碍与婴儿车标识,将候车岛上的盲道纳入无障碍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升了无障碍需求人士的出行体验。
“过去我坐轮椅上下车,还要先从轮椅上站起来,陪我来的邻居再帮我把轮椅搬上搬下。”今年89岁的童阿婆每周都要去第十人民医院看病,因此会坐公交车到这里。“现在可以不用站起来,直接推上车、下车,真的方便很多。”
经调查,类似情况的公交站台还有不少。市交通管理部门在开展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公交站台适老化指导意见(试行)》,并将该项目列入2024年民生实事,计划全年完成100个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44个站台的适老化改造,另有28个站点正在实施中,开工率达72%。真正实现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为民办事宗旨。
在地面公交适老化方面,2023年全市更新投运500辆无障碍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车,目前全市具备无障碍功能设施的公交车有8505辆,占比49.24%,整线配置无障碍功能设施的线路有490条。今年还计划更新投运400辆无障碍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车。
同时,本市公交还将推出95路、49路等60条“敬老爱老”线路(目前已完成40条),从优化服务标准,提升硬件设施,提高人性化服务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有温度的乘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