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政府开放月”首场活动走进江宁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促进幼有所育 托起幸福童年
昨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开展的“政府开放月”活动,举办了首场活动。今年“政府开放月”开放活动的主题是“为民办事”,聚焦“民心工程,民生实事”。
开放日,媒体记者跟随市民代表来到了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采访了儿童阅读空间、宝宝屋、爱心暑托班等点位,了解静安宝宝如何在城区快乐成长的故事。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打造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
在设施更新提升的基础上,静安区文旅局牵头,静安区图书馆依托总分馆制,积极引进优质儿童图书和各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除了开展适宜儿童阅读的图书配送外,还为14个街镇分馆提供了三份资源清单;此外,静安区文旅局还搭建平台,邀请上海木偶剧团、上海自然博物馆等10余家单位与14个街镇对接,进一步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共享。
静安区各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上半年开展各类活动216场,服务1万余人次。至2025年末,静安区将实现14个街镇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全覆盖。
建宝宝屋缓解“托育难”
2022年初,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率先建成全市首批2家宝宝屋。至2024年6月底,静安区共建23家宝宝屋,已完成区域14个街镇的全覆盖,可提供1203个托位。
静安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科长李融介绍,当前在公、民办幼儿园内开设托班,仍是3岁以下婴幼儿获取托育服务的主要渠道。但由于中心城区普遍面临的教育资源结构性紧缺,在叠加入园高峰的情况下,现有的教育资源可提供的托班学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为此,静安区立足中心城区空间有限的实际,加强统筹规划、布局优化,聚焦“长辈带娃”“带娃上班”等临时托育的高频场景,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运用“嵌入式”手段因地制宜设置点位,将宝宝屋嵌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公办示范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结合不同人群多元化需求,充分发掘园区、街区场地资源,打造了全市首家园区嵌入式宝宝屋和首家商圈嵌入式宝宝屋,实现宝宝屋“进社区”“进园区”“进商街”,链接托育服务“最后一公里”。
静安托育服务打造新样态,助力排解家庭育儿困扰。比如将“宝宝屋”开设在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内,为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灵活、便捷的临时性、计时制托育服务。通过对现有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进行适幼化的改造,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集中照护和育儿指导服务。
首批推出的社区托育“宝宝屋”,还灵活嵌入到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公办幼儿园内。江宁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四楼,双休日用作少年课外活动站,如今周一至周五则开辟成了“宝宝屋”;南阳实验幼儿园,地处居民区周边,专辟场地开设“宝宝屋”,家中大宝上幼儿园,二宝进了“宝宝屋”。
暑托班课程设置有创新
2024年静安区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共开办两期。第一期自7月8日至7月26日,第二期自7月29日至8月16日。
静安团区委副书记杨光介绍说,自4月起,团区委就着手筹办暑托班相关事宜,在各街镇的支持下,今年全区共开设41个暑托班教学班,82个班次,14个街镇全覆盖,惠及小学生近2000人次,并为400多名大学生、200多名高中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志愿者岗位。
杨光表示,自爱心暑托班开办以来,惠及家庭逐年增多,形成了市级统筹、区级操作、街镇办班+学校协同+社会支持的合作模式。全区暑托班办班类型根据场地主要是三类:一是区内学校。曹家渡街道和彭浦新村街道2家的暑托班办班点设在区内学校(业余大学、好时光大拇指幼儿园)。二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青少年活动中心。静安寺街道、江宁路街道、石门二路街道等9家办班点设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及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三是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宝山路街道、大宁路街道、彭浦镇3家暑托班是与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班,场地设在承办单位所在地。
“区级层面我们投放了主持培训、电脑编程、安全自护、创新思维启蒙等共计1077场活动到各点位上。”杨光表示,除此之外,团区委还向许多委办局征集了72场活动,为小学生的暑期生活增添不一样的乐趣与精彩。
静安团区委在两企三新青年创“星”营中挖掘学员走进暑托班,为小学生带去优质活动。开班第一天便请“两企三新”青年徐亮为特色办班点带来动漫互动思政体验“马克思漫漫说”,将思政、美育、非遗的元素进行创新式理论宣讲。还有新兴企业带来萌芽熊大自然小道理的自然科普实践活动,提高了小朋友们的科学素养,激发科学兴趣和创造力。后续,还将结合两企三新人才联络工作,引导社会组织、非遗传承人、正能量up主走进暑托班。
今年的暑托班结合巴黎奥运会热点,开展了例如体适能、武术、啦啦操等丰富的体育活动。同时,于7月20日全国特奥日前后,在全区爱心暑托班开办的特奥知识小课堂。
不仅如此,团区委还将“红色非遗”融入到暑托班中。开设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手捏陶、丝网印刷等多项非遗手工活动,还有以“一大、二大、四大以及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为内容的沪语小达人活动。培养小学生对非遗传承的认知与兴趣,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乐趣和魅力,用沪语讲述红色故事。
此外,团区委还面向区域内有助学需求的困境青少年,通过社工排摸需求,以网络教学和兴趣课堂的方式,以“一人一策”的方案,针对每位青少年的特点与需求,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