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园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静安实践|民主故事的江宁讲述
民主故事的江宁讲述
人大江宁路街道工委
作为静安区唯一的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江宁路街道办事处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发挥立法“前哨站”、民意“直通车”、民主“助推器”作用,以基层生动实践丰富着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内涵,民主的实践每天都在江宁发生,民主的故事每天都在江宁讲述。 找到民意热点 准确归纳编译 土壤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吃得安心” “住得放心”。 《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期间,联系点积极组织居民群众、法律专家、职能部门等多方力量全过程参与,上报的63条意见建议中有5条“金点子”被采纳。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群众的急难愁盼是什么?土壤污染防治的痛点堵点是什么?联系点积极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依托“in江宁”微信公众号和人大代表“家站点”履职平台、街道法治驿站,以及楼宇、园区、居民区立法信息采集点等,扩大征求意见的覆盖面,广泛听取市、区人大代表及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梳理汇总后,联系点发现群众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污染预防措施、农用地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问题的关注度较高。为了将“民心民意”准确转化为“法言法语”,联系点积极对接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进行“翻译”、细化和整理,转写成修法建议。其中,北京市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针对第五十四条,建议由人民检察院通过提出检察建议、提起诉讼和支持起诉等方式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该条建议回应了群众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执行工作的关切,被部分采纳。 结合代表工作 家门口听意见 在立法意见征询工作中,联系点积极发挥扎根基层、贴近实际、面向群众的优势,与人大代表“家站点”、法治驿站、立法信息采集点等平台同频共振,将听取立法意见的大门直接开到群众家门口。 2023年6月,联系点主动走进“玫琳凯大厦”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意见征询座谈会,倾听来自区人大代表、居民区立法信息员、民情联络员等的意见建议。与会人员就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划、标准制定、网络检测、土壤污染预防和保护、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等内容,提出了18条建议。 胡冬男是天河居委会原副主任,退休后一直担任联系点的民情联络员,他化身法律解答员和“情报”收集员,掌握并反馈了不少群众的意见建议。他说:“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一层一层、一户一户地把法律送入百姓家,我感受到老百姓对立法工作的关注热情和大力支持!”退休律师汤阿姨表示:“人民群众都很关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但又缺乏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座谈会正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她建议要常规多元化普及土壤污染防治和保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征询意见期间,市人大代表潘书鸿多次到他所联系的江宁路街道三星坊居民区走访并召开“板凳会”,与残疾人、老年人等无障碍设施需求群体围坐在一起讨论,提出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在于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要强化监督机制” “在各经营场所设置盲文导视牌及语音播报系统” “加强公共场所无障碍坡道改造”等建议。街道肢体残疾人协会会长李予华提出的“公共交通上应尽早报站及字幕提示,便于残疾人提早准备下车”建议被采纳。 静安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顾云豪亲自带队到联系点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他与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居民群众,区残联、房管局、建管委、科委、民政局等部门以及联系点负责同志面对面座谈交流,广泛听取立法意见建议。区人大社会委也通过联系点平台先后召开4次座谈会,并赴上海假肢厂、商务楼宇听取意见。 坚持问题导向 关注法规实施 除了关注法律法规条文内容以外,联系点还关注法律法规在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主动发现那些可能制约法律法规实施的突出问题,积极提出意见建议。 联系点在面向相关职能部门征集《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立法意见时,区城管执法局对第三十六条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要明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管理和更新机制,被部分采纳。 在《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后,为了继续做到有爱无“碍”,联系点的工作重心从“问计于民”转向“问效于民”。联系点召开座谈会,市人大代表潘书鸿、彭燕玲和区人大代表叶涛、朱剑锋等参会,与残障人士、老年人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 会后,代表们还一同走进武定坊居民区肢残人士张华的家实地调研。张华的家经过改造后室内房门拓宽;加装坡道,便于轮椅进出;厨房操作台高度降低,让她可以坐在轮椅上洗菜烧饭;卫生间里的浴缸改为淋浴,安装了折叠凳、防滑扶手等,解决了独自洗澡如厕的安全问题。张华高兴地说:“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了,这种感觉太好了!”听障青年孙超则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驾驶证,他的通勤时间也由每天地铁往返3小时缩短为驾车来回1小时。代表们在亲眼见证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果后,继续热烈探讨如何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打造更好的无障碍生活和工作环境。 在江宁,人大代表“家站点”、基层立法联系点、居民区立法信息采集点、法治驿站都建立了台账,有的还设置了“法条墙”,及时公布法律法规体现建议情况,让人民群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意见有人听、有回音”,感受到“人人都可建言献策,处处都是法治空间”,感受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就在身边。 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许海樱说:“每次联系点征求意见,我身边很多老百姓都特别主动,有不少还招呼亲戚朋友一起参加。” “以前我们感觉立法很遥远,是专业人士做的事情,现在通过积极参与,我发现立法与日常生活关系很大。”经常到联系点“做客”的社区热心居民李笑笑深有体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群众亲身参与立法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民主的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江宁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刘尚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