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实践】架起“爱心书报廊”,让善意与爱流转不息
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长安路上的安源小区是一个建成20余年的小区,居民以退休教职工居多,小区文化氛围浓厚,安源大厦3号楼新建的党群服务站更是小区的“文化阵地”,居民们时常在这里读书看报、交流心得。
安源大厦3号楼新建的党群服务站
其实,这个党群服务站起源于一个暖心之举。2017年,骨干志愿者陈家华提议在所住的2号楼设立“爱心书报廊”,捐书报百余本,还和爱人主动负责整理,不计回报。不仅让书香浸润楼组,甚至还将这份爱心传递给了外卖小哥等新业态就业群体。
书香远益清,最近,“爱心发起人”陈家华因身体抱恙卧病在床,邻居们得知后,由前楼组长、骨干志愿者杨忠卿、李妹龙为代表,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用当初售卖陈家华所捐旧书所得的、他本人坚持不收的90余元购置了慰问品上门探望,这份向外传递的爱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发起人”身上,也成为社区里一段流传的佳话。
书香浸润社区,爱心点亮邻里
陈家华退休前供职于区教育局,爱人赵老师也从事教育行业,家中书籍如山,每每收拾起来都要费一番功夫。陈家华想着,这么多书只是摆在自己家里或是处理掉就太可惜了,如果能和大家分享,发挥更多作用,那就好了。
于是,他便和当时的楼组长、骨干志愿者杨忠卿、李妹龙等商量,最终在自己所在的11层成立了“爱心书报廊”,曾在区少年宫担任绘画老师的杨忠卿还和爱人一起制作了宣传海报,号召大家捐出自家闲置书籍。安源大厦2号楼退休教职工多,大家的藏书也多,在陈家华等人的号召下,纷纷捐出了自家的书籍、报刊,供邻里取阅,陈家华更是一次性捐出了数百本,窄窄的窗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书籍。居委会得知了这个“爱心书报廊”后也十分支持,特意搬来了一座4层的书架供大家放书。
这里的书籍类似“漂流书屋”,有人取阅也有人放入,在这一取一放之间,知识和情感也得以流转。“养生健康类书籍是大家最喜欢的,家里来了新书我会及时更新,大家分享流动起来才有意义呀。”陈家华的爱人赵阿姨告诉记者,“虽然发起人是老陈,但整理大多是我来做,书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花两三个小时整理。我喜欢种花,在书架旁也放了一些,给大家养养眼。”
原本楼里爱好读书的居民就很多,现在有了新的阅读角,大家更愿意走出家门来这里看书。很快,手捧一本书、倚窗阅读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新习惯,“爱心书报廊”也成了楼里居民以书会友、沟通邻里感情的地方。甚至外卖小哥也会取阅架上书籍,一次,一位小哥表示自家孩子即将高考,想再拿几本教辅书籍。赵阿姨听了,立刻发动邻里,大家攒了几本一起送给了小哥,让小哥十分感动。
“爱心书报廊”现状
延伸服务触角,延续暖心善举
“爱心书报廊”得到了大家的喜爱,这也引起了居民区党总支的思考,大家对阅读的热情很高,小区里是否也可以为居民提供这样一个读书、看报的空间呢?2018年,借着改造居民区党群服务站的契机,党总支腾出了安源大厦3号楼,原来居委会办公室、近50平方米的空间作为新的“文化阵地”,不仅将原本“爱心书报廊”的藏书挪了过来,还在征询居民意见后增设了党建学习角、儿童读物等进一步满足居民的需求。
在腾挪的过程中,陈家华再次捐赠了一批图书,部分过于老旧的也由居委会工作人员帮忙变卖,换得的90余元陈家华坚持不收,于是由杨忠卿、李妹龙、王书楼代为保管并留下了一张大家签名的记录单。直至前不久陈家华抱病,大家一致决定就用这笔钱为老人购置营养品,让他也感受到社区的温暖。至此,这份流转近7年的记录单回到了爱心发起人的身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陈家华表示,现在社区有了新的党群服务站,虽然自己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去过,但得知自己捐赠的书籍被大家珍惜、流转,感到非常欣慰。“温暖人人、人人温暖,希望我们的社区越来越好。”
安源大厦3号楼新建的党群服务站
从一座书架到一间党群服务站,丰富的不仅是书籍,更是居民区为民服务的初心。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夏祎告诉记者:“未来,党总支还考虑将这里作为便民服务点,让安源大厦的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要让爱心在社区里继续流转,社区就是这样一个人人建设、人人受益、人人温暖的大家庭!”
(作者单位、图片来源: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