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长引导社区多方协商,居民共治自治探索社区林绿治理 处处街区花园正逢风景最好时
本报记者 唐烨 杜晨薇
春暖花开,黄浦区山北小区门口的“云之丘”花园一派蓬勃生机。过去,这里是一片三角形的空地,夹在小区与小马路之间,面积不大,派不上什么用场。前两年,外滩街道林长与山北居民区林长挖掘出这处空间,在黄浦区绿化部门的专业指导下,为居民打造了一个小花园。花园内种着海棠、绣球、杜鹃、鼠尾草,五颜六色,很是好看。山北小区居民经常到小花园坐坐,临街居民更是开窗见绿。
这两年,从无到有,由居民发现与建议,林长们引导社区多方与居民共治自治的街区、小区小花园,在上海中心城区越来越多,品质也越来越高。
引导居民自治共治
静安区福邸小区,靠近最后一排的居民楼下,有个长条形的小花园,居民为其起名“疗愈花园”。眼下正是“疗愈花园”风景最好时。绿树遮蔽下,曲径通幽,丛丛绿草、点点小花;夜晚,草丛中亮起点点灯光,光影摇曳,好生有趣。
“疗愈花园”是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林长办的牵头下,居民与小区开发商、物业等一起打造的小花园。
小花园原址是一片裸露的黄土地,去年住在附近的居民向街道林长办反映:小区中央绿化距离他们有点远,平时使用不多,能不能改善一下“家门口”的环境,让他们一下楼就能“遇到”一个方便社交、放松身心的公共空间。
街道林长办与小区开发商、物业协商,由开发商提供资源,物业托底保障,林长办提供绿化专业支持,引导居民自治共治,打造小花园。
花园如何设计?种哪些花草?景观环境如何陈设?在专业人士引导下,居民自己商量着办。
花园改造开始动工,播种、翻土、回填、洒水,都由居民全程参与。终于,看着浸润着自己想法与汗水的花园亮相,居民满心欢喜,从自家搬出了小桌子、小椅子,在小花园里自发组织品茶赏析、闲置物品艺术改造等邻里活动。原来不认识的邻居在小花园的改造中、在一场场邻里活动中,渐渐热络起来。
大宁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林长司静说,依托社区资源、激发自治活力,全要素联动改造,是街道在林长制下探索社区林绿治理的新模式。
激发爱绿护绿意识
高品质的绿化空间,需要用心养护与维护,林长们持续推动绿化空间的更新。
在大宁路街道,住在共宁小区的王伯伯,几乎每天都要来家门口的“林里花园”,与棋友下象棋,在健身架上运动一会儿,看看绿色,时间一下就过去了。“林里花园”原址是一个封闭式的小花园,占地1500平方米左右,植物品种单一、设施陈旧,居民基本不会走进来。
前几年,街道联合专业单位,听取居民的意见,对这里进行了改造。老年居民需要健身、休憩的空间,街道在这里打造了健身步道、休闲亭;小朋友、年轻居民希望能有赏心悦目的环境,街道就在这里种了绿植、花卉,形成了“春花秋叶”的美景。
“居民对绿化的审美需求始终在提高。这两年,街道林长办牵头,对‘林里花园’不断进行修缮提升。”司静告诉记者,“听取居民意见,我们去年增加了樱花、海棠等花卉,提升了小花园的颜值。”
赏心悦目的小花园触手可及,让居民真正受益,也更容易激发居民爱绿护绿的意识。
“云之丘”花园刚造好时,山北小区居民很是欣喜——走出小区就是花园,但他们也很担心:过路人会不会乱丢垃圾?临街住户会不会空中抛物?
与其担心,不如行动起来。居民们向居民区林长主动提出:我们要组建护绿队,维护口袋公园以及小区内小花园的环境。如今,山北小区老年居民、年轻住户,轮流参与护绿队的行动,小朋友在放假时也会跟着爸爸妈妈一起维护环境。
三林新增两座主题口袋公园
为增添城市绿色空间,今年以来,浦东新区三林镇将西泰林路沿线“面貌不佳”的绿地改造为口袋公园。近日,三林镇“飞龙园”和“潜龙园”口袋公园项目对外开放,并荣获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活力空间类“匠心创意奖”。
从西泰林路的永泰路到同汾泾之间,两座口袋公园占地12597平方米,其设计体现了三林镇舞龙文化和非遗文化。其中,以“飞龙在天”为主题的飞龙园,提取龙迂回曲折的身姿,映射到景观构图及细节中,突出三林舞龙文化;以“潜龙在渊,腾必九天”为主题的潜龙园,则植入上海纽约大学实习生以三林非遗文化为灵感创作的“林小舍”IP。
除了目前在建的“飞龙园”与“潜龙园”两座口袋公园,位于杨南路与云台路交界处(临近980路公交站)的“思逊园”也已纳入建设规划,未来将与学校、医院、菜场、社区食堂(规划中)等系列周边设施一同搭建起不同地域文化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