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安公安引入“社区网格”管理体系,跨前预判处置“一老一小”走失遇险警情
关心爱护“一老一小”是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离家出走、走失遇险等突发情况,应由相关部门介入并引导多元力量共同协助发现和快速处置。
近期,静安警方就全面依托“警情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复盘警情形成闭环,建立“走失人员”名册以及引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快速提高城区公共界面人群对“一老一小”走失遇险情况的预判、发现和反馈,助力警方快速处置此类突发情况。
3岁女童哭着带警察叔叔“回家”,警惕散养式带娃风险
3月22日中午,静安公安分局临汾路派出所接辖区居民110报警,称在平顺路790号附近的便利店附近看到一名2、3岁的小女孩独自在人行道上玩耍,疑似是走失儿童。派出所迅速组织警力到场处置。
民警到场时,小女孩已被店主接进店内,当时正开心地吃着糖果。可能是预感到自己要跟警察叔叔回家了,小女孩竟一下子啼哭起来。因孩子太小,民警现场也问不出所以然,系统也显示不出孩子的具体信息,遂将女孩抱起,准备带回派出所进一步核实。
然而小女孩一直哭闹挣脱,出于安全考虑,民警将女孩放下,哪知孩子双脚一落地,立即撒腿跑了起来。恰好当时接警民警已收到社区网格群发来的消息,该女童疑似就住在平顺路上某居民区内。同时,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也通过调阅“走失人员”名册,发现女孩的父母系来沪务工人员,经联系得知,其父母当天因忙于做生意而疏于看管,结果孩子跑出小区数百米都不曾发现。
见孩子认得回家的路,民警也不慌不忙地在女孩两侧跟随,一路安抚并陪同女孩安全到家。女孩母亲崔女士接到女儿后向接警民警表示了由衷感谢。
经了解,崔女士还育有一名大女儿,夫妻二人一门心思做生意,平时就让姐姐带妹妹玩。民警现场就崔女士一家这般散养式的带娃方法,列举了多个风险提示,特别是其小女儿今年才3岁,正值活泼好动却又无法准确表达的年纪,更应加强看护。崔女士夫妇听闻后也非常惭愧并表示今后会严加看管,同时,民警还建议为孩子的多件衣服外套里缝上家属联系方式,避免意外再次发生。
跟错家长急坏爷爷,多方合力发起“找娃”行动
3月26日下午,彭浦镇派出所也接报一起“蹊跷”的幼童走失警情。据报警人林先生称,当天下午16时30分许,他到幼儿园接3岁的小孙子放学,但却迟迟未见孩子身影,怀疑孩子丢了。
民警到场时,林先生表示已经在学校方面的帮助下,提前调取了校园门口公共视频,发现孩子放学后独自跟着另一名前来接娃的家长离开了现场。
现场接警民警回溯了孩子走失时的公共录像,初步排除涉拐嫌疑,且视频显示,那名家长也似乎没注意到身后多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同时,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当即通知沿途各社区网格管理员加强发现,并通过“人机互动”协助接警民警驱车追赶孩子。
民警还未赶到,求助电话已经打到派出所。16时45分许,灵石路某社区的保安来电,称发现一名3岁孩子身边无家长,衣着特征与林先生的孙子相似。民警遂快速驱车抵达现场辨认,确认正是林先生的孙子后,当事人向民警表示感谢。
据悉,上述两起幼童走失警情已被纳入静安公安“社区网格”管理体系,通过“警情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进行复盘,民警将对家属进行回访关心并做记录和二次研判,建立包含学校、家庭、社区的三级沟通机制,切实提升对此类警情的前期预判、处置和善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