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云深耕涉老家事审判,相关判例入选最高院典型案例—— 办案心系老人权益,落槌坚守公平正义
白云(右)在社区为老人开展法律讲座
“我记得你,你是来保护我的法官。”
年过八旬的孙老伯一人在家,一眼认出到访的静安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白云。
因为一套动迁房,孙老伯作为被监护人无奈卷入了家人对其监护权的争夺纠纷。家人们诉至法院,谁更有资格成为孙老伯的监护人?法官的判决,将决定老人是否能安度晚年,从司法角度看,作为全国首例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冲突的变更监护案,其判决结果产生的影响更是深远。
案件主审法官白云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依法作出最有利于监护人、最大限度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的判决,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第二批典型案例。
作为一名深耕涉老家事审判的法官,白云从不吝于表达对老年群体的关怀,每次落槌都谨记手中的审判权对当事人的影响。坚持能动司法、用心解纷,不断延伸审判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公平正义守护老人
在审理全国首例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相冲突的变更监护案件时,白云查明,孙老伯在老屋旧房改造被征收后,由其侄女照顾生活起居,并与侄女签订了意定监护协议;而养女则在老人不知情情况下,以体检名义带老人做了行为能力鉴定,孙老伯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养女成为其法定监护人,并要代替孙老伯领走300多万元的征收补偿款。孙老伯侄女起诉至法院,要求变更监护人。
当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发生冲突,如何最大限度保障被监护人权益?弄清老人真实意图成了本案的关键。白云多次联系孙老伯询问意见,还特意挑了老人一人在家时登门拜访。她仔仔细细与孙老伯交谈,老人神志清楚,表达清晰:“我相信我侄女。”白云也亲眼看到,在侄女贴心安排下老人的生活温馨舒适。综合各种因素,白云最终依法判决老人监护权归其侄女。
“大部分老年人诉讼能力较弱,说法条他们听不懂,说证据他们厘不清”,与此同时他们解决问题的需求十分迫切。为了更好满足老年人群体对司法的特殊需求,静安区法院设立全国首家“老年法庭”,专门受理当事人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民事诉讼,白云法官的日常,就是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和老年当事人交流明白、办好案子,用公平正义守护老年群体。
曾有一名75岁老人将8万元房屋动迁安置款交给弟媳保管,未料弟媳赖账。老伯手中没有协议,缺少关键性证据,在起诉弟媳后又无奈申请撤诉。“您等等,这案子我再想想办法!”白云从弟媳家人中找到突破口,成功劝动弟媳一家返还吴老伯8万元。来法院领取现金那天,“他一张张数钱,边数边哭,我也泪流满面”,那天的细节,白云时时用来提醒自己,每个案件背后都是一段人生。
“如我在诉”温暖老人
做法官时间越久,白云越感受到涉老审判存在的意义:真正解决问题,了却当事人心结,远比结案来得困难和重要。
白云调解一起赡养纠纷案,92岁的钱阿婆去年从小儿子家搬到了养老院居住,并把三个子女告上法庭,要求子女们支付赡养费用。在调解中,钱阿婆悄悄和白云说,自己并不是想要钱,而是希望能修复子女间的感情。最终,第三次调解成功,子女每人每月将共同支付一笔费用,填补钱阿婆养老金与养老院费用之间的差价。
签好调解协议书后,白云为3个子女拍了一张合照。当她把照片拿给钱阿婆看,钱阿婆用手指着大儿子,嘴里却念叨着“这是我的二儿子”。白云一问才知道,钱阿婆还有一个早夭的孩子,只有母亲还依然记得“大儿子”曾来过这世界。
“这件事让我深受触动,亲情对于老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白云对涉老审判案件有了更多思考,譬如外围调查的重要性,差异化的平等保护,法官裁量的尺度、力度、温度……
为将“如我在诉”理念落到实处,温暖每个老年当事人,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繁复的司法需求,静安区法院去年首创涉老案件全流程观护体系。白云作为这项工作的践行者,积极为老人提供上门开庭、调查等司法服务;对举证有困难的老人,她主动依职权调取证据,有效落实了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人物小传
白云,静安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多年深耕涉老家事审判,带头办理新型疑难案件,关注事实查明、情绪安抚与判后答疑。曾获评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法治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