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龙婉丽委员:建议实施“亿万家庭”学照护计划
随着经济发展及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传统养老方式正在逐渐弱化。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发现,“4-2-1”型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逐渐增多,老年慢性病高发、多病共存,家庭自我照顾的方式将越来越力不从心,社会化的长期照护需求不断增大,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将成为诸多家庭的急难愁盼问题。当前,政府和机构对于老年人失能失智水平的判断存在较大模糊地带,亟须精准识别老年人失能失智水平及其需求,组织力量合理制定标准、有效配置资源、精准提供服务。今年全国两会上,她递交了一份提案建议重视并加快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口的急难愁盼问题。
一方面,她认为要精准识别失能失智老人,避免政策脱靶。政府和机构对于老年人失能失智水平的判断存在模糊地带,如长期护理保险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在实践中常常存在差距和出入。她认为,应当厘清失能失智老人状况,以便组织力量合理制定标准、有效配置资源、精准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龙婉丽建议着力推动社区、家庭和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长期照护体系运作,根据老年人失能失智水平设计不同的照护模式与之对应,考虑失能失智老人特性及其现实需求,明确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要点,并做好与机构养老的有机链接,尤其鼓励并大力支持轻资产型的老年照护服务运营商嵌入社区,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龙婉丽还建议,积极培育照护资源,扩大照顾服务范围。针对照护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建议在照护机构培育上,通过资金扶持,充分利用当地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城市优质照护机构向城乡拓展。鼓励医院与养老机构按照“两院一体”模式合作开展长期照护业务;在照护队伍上,实施“亿万家庭”学照护计划,通过专业化的培训让家庭照护者掌握照护服务技能,为长期照护储备人才。对偏远及农村地区开展长期照护服务的机构,适当放宽准入条件、给予充分政策支持、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偏远及农村地区服务可及性。
龙婉丽认为,应当完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根据社区老年护理的任务,探索社区护理岗位管理,进一步明确社区护士岗位职责,提高人员配备比例,提高社区护士薪酬待遇。鼓励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院通过建立护理联合团队、一对一传帮带、开展社区护士培训等形式,帮扶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能力。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资源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社区群众提供专业化护理服务。支持护理院、护理中心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大力发展日间照护、家庭病床和居家护理服务,为长期卧床、晚期肿瘤患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以 及其他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医疗护理的人群等提供居家护理服务。鼓励有资质的劳务派遣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积极开展生活性服务,增加生活照料、挂号取药、陪伴就医、辅具租货以及家庭照护等服务。
此外,龙婉丽建议整合技能加强培训,提升照护服务水平。整合培训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培训专项资金。建议国家层面深化改革,允许长护险资金用于照护人员培训,或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护理员培训,或允许人社部门培训资金用于护理员培训,并进行专门督导,为广大照护服务人员提供高质量、全周期的培训服务,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同时,建立技能评价机制,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建议设立医疗护理、养老护理、医养照护等职业类型,明确服务资质要求,并提供培训等技能提升资源,建立专门的职业晋升渠道,使从业人员获得应有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尊重。
龙婉丽认为,由于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往往需要家庭的长期投入,还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家庭的支付能力,机动使用税收优惠、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工具,将家庭(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