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厕所社交”破题之道在课间 委员呼吁:不能让童年回忆停留在厕所
李国华最爱做的事就是调研,作为长期分管教育的全国政协委员,在和校长们谈心的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厕所社交”居然出现在了学校里。学生躲在厕所里交朋友,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荒诞现象背后的原因却不容忽视——部分学生在课间不仅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于是,厕所这样的私密空间就成了学生们为数不多的“自由天地”。诧异之余,李国华更是感叹:“难道这代孩子的童年回忆,只能停留在厕所里吗?”上海早有明文规定,给孩子们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国华强烈呼吁,还孩子们课间十分钟的自由时间
当孩子们躲到厕所里分享零食
育有一儿一女的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和她分享过校园轶事,其中就谈到了“厕所社交”现象。高女士从孩子的口中得知,有的男同学知道女老师不敢进男厕所,就喜欢蹲在厕所里玩。还有的学生在教室里不敢吃零食,就结伴在厕所里分享。
另一位家长熊女士也向记者谈到了她女儿在小学时的一段相似经历。她透露自己的女儿小学时就爱在厕所与小伙伴分享糖果和点心。熊女士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担忧地表示:“厕所环境毕竟较差,即便要分享食物,也应该选择一个更合适的地方。”她认为这种“厕所社交”不仅存在卫生隐患,还可能因食物安全问题引发纠纷。
幸运的是,熊女士的女儿升入初中后,这一现象得到了改善。孩子所在的班级教室位于三楼,同楼层设有宽敞的室内篮球场和羽毛球场。课间时分,女儿和同学们纷纷涌向球场,争相抢占运动场地,享受运动的快乐。“她下了课压根坐不住,就算哪天不打球,去溜达一圈都觉得很开心。”熊女士告诉记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厕所社交”自然失去了市场。
熊女士认为,利用课间十分钟多参与一些运动对视力保护也有好处。“我对她的要求是注意平衡课业和休闲。如果功课太多,课间稍微做掉点。如果还行的话,就尽情放松。”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自2021年9月1日起,《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常交流、游戏及出教室活动等行为自由施加不必要的限制。
尽管已经有了明确规定,但李国华在调研中依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下课10分钟,学生们追逐嬉戏,万一摔倒磕伤了,家长要追究学校责任。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出了问题,不找学校找谁。从校长到年级组长再到班主任,一直对学生的安全问题绷紧一根弦。”在李国华看来,这些都是绕不开的问题。
他还发现,个别学校给学生们做了“统一口径”,一律宣称平时在操场上玩,然而这样的说辞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检查。
李国华深入剖析了“厕所社交”现象的根源。他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学校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学校担心学生在课间活动时发生意外,进而卷入司法纠纷,常常因“教育、管理疏漏,安全隐患未及时排除,以及救助措施不到位”而被迫承担赔偿责任,这些赔偿甚至包括学生的补课费和家长的误工费等额外支出。为了规避这类风险,学校对课间活动的管理逐渐变得刻板僵化,以至于出现了“除了上厕所,学生课间不得离开教室”这样的“一刀切”规定。
此外,李国华也强调了部分学生家长在课间活动消失问题上的责任。他指出,一些家长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减少课间户外活动有助于学生更专注于学习。同时,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对任何轻微的伤害都反应过度,对学校和老师提出无理要求。这种态度和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学校对课间活动的限制,甚至导致了课间活动的实质性取消。
■校长怎么说?
孩子们需要自己的“树洞空间”
谈及“厕所社交”,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校长尤睿分析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折射了学生下课活动比较单一的现状。以一栋五层的教学楼为例,课间休息时间仅有十分钟,对于五楼的学生而言,若跑下一楼再返回,实际在操场上的活动时间寥寥无几。因此,学生们通常选择在过道或教室内活动,而男生则偏爱走廊的公共区域——厕所。
尤睿表示,对于课间操场上空无一人的现状,学校有时也感到无奈。她理解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安全问题。为了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部分老师可能会限制学生的课间活动。
然而,尤睿强调,学校应尽可能做到两全其美。她以所在学校为例,通过增加体育课和鼓励学生在体育老师指导下使用健身器械游玩,既确保了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又保障了安全。此外,根据季节变化和学生需求,学校灵活调整午睡和自主活动时间,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针对学生喜欢躲厕所交流的问题,尤睿认为,这既是因为无处可去,也是因为学生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放心理活动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树洞空间”。
与此同时,杭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隽也表示,虽然个别学生会在厕所里交流,但学校并不鼓励“厕所社交”。她强调,课间十分钟是完全属于学生的休息时间,学校应引导学生们在走廊里交流、玩耍。为了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王隽校长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如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征集适合课间的小游戏,结合学校特色开展跨年级、跨楼层的活动等。这些举措旨在让学生在课间尽情放松,拓宽社交圈子,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委员怎么看?
细化司法规则,使学校风险可控
“我们必须将课间十分钟归还给孩子们。”针对荒诞的“厕所社交”现象,李国华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他首先强调政策执行的重要性,呼吁维护学生课间活动的权益。他指出,由于缺乏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效监管,一些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未能充分保障学生的课间活动。因此,他建议教育部门应制定具体方案,确保全国范围内学生课间自由活动权的全面落实。对于长期忽视此政策的学校,应建立明确的处罚机制,并将课间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畴。同时,要坚决杜绝学校在应对上级检查时才临时让学生课间自由活动的形式主义做法。
此外,李国华提倡细化司法规则,使学校的风险可控。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8岁以下儿童在校园内受伤,学校通常被推定为有过错方;而对于8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学校是否承担责任则取决于其是否尽到了教育管理职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在校园伤害事件中承担责任的案例屡见不鲜。要想学校放开包袱解放课间10分钟,还要从源头上帮助学校合理管控风险。他建议最高法和最高检应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则,明确在学校已尽到教育管理责任情况下发生的意外伤害应如何处理。
“我们还可以优化校方保险,改进赔付标准。”李国华介绍说,2008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推行校方责任险,由政府全额承担,每年每生不超过5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校方责任险对化解学校风险行之有效。但也存在保额偏低、责任范围不足的问题,校方责任险并不包含学生课间活动中常见的因自身原因受伤。他建议教育部优化保险规则或出台更多的保险种类,覆盖课间活动。
李国华指出,要多方联动协同,促进安全保障。建议教育部门应指导学校与家长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将学生课间活动益处和潜在风险、学校采取的防范措施等向家长说明,取得家长支持。加强家庭教育,明确家长作为子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支持孩子在课间自由活动,教育孩子做好自我防护,认识并承担孩子在这过程中产生的适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