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打造健康城市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有哪些新变化?
静安区彭浦新村居民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 |
◆ 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全市首家社区儿童视觉健康管理中心 |
新年伊始,静安区居民董阿姨的日常必备药从社区互联网医院配送到家,长宁区小学生杜同学也能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持续进行视力康复训练……《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上海要建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日前,上海市卫健委公布了第六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结果,共产生10项获奖项目和20项提名奖项目。这些丰硕的成果是去年以来上海医改的缩影,也为接下来超大城市如何继续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了参考模板和方向。
“一站式”配药网络:社区药品供应有保障
家住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的居民董阿姨患有慢性心功能衰竭,需长期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进行维持治疗。前不久,董阿姨收到了来自社区“互联网医院”配送到家的必备药品。
“我是社区家庭医生签约的慢性病患者,所以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董阿姨说。但实际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未配备董阿姨所需的药品,于是,董阿姨便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学服务门诊寻求帮助。在家庭医生的指导下,董阿姨顺利开启了线上配药的“初体验”。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党支部书记李铮表示:“社区互联网医院可以用医保脱卡结算,线上支付后,处方就开始在线流转,等待药品出库配送后,就可以通过物流信息追踪药品配送进度,非常方便。”
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全市首家上线运行的社区互联网医院,目前已运营3年多。据悉,该社区互联网医院使用率占全市近四分之一,但比起每日线下接诊人数,社区互联网医院使用率还只占少数。记者上午十点到达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排队取药的窗口已经排起了长队。为此,记者了解到,彭浦新村街道原是工人新村所在,近年来,老龄化现象逐渐显露,很多老年居民并不善于操作电子产品,还是觉得到线下取药更安心。
记者在手机上模拟了线上问诊的操作流程,进入“健康静安”微信公众号,点击“就医服务”即可选择“互联网诊疗”,居民在家中即可选择与不同医生进行在线视频通话,做到“面对面”问诊。“以往出门爬楼、排队、挂号、付费、取药等漫长的看病过程都可以省略了。”李铮表示。通过互联网连接医院、医生和患者,引导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据悉,互联网医院的使用也并非没有限制,线上复诊配药三次后,需要到线下进行用药情况评估,判断是否要对药品品类或剂量做出调整,切实保障用药安全。
据悉,静安区现有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挂牌社区互联网医院。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供应,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大数据“开口” 多渠道互补解决用药需求
为改善患者就医感受,静安区卫健委还运用技术优势,进行用药大数据分析,制定《静安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供应目录衔接实施方案》,建立起各医联体的慢性病、常见病处方集目录,结合居民用药需求,调整药品供应目录、扩充药品配备。
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傅颂华介绍,对于患者需求量小的药品,通过与社区药房合作,实现电子处方流转,不再受取药点限制,方便患者配药;而需求量大的药品,可通过三种渠道获取:“一是扩充本地药品目录,原来的目录有非基本药物比例限制,去年以来已完成适当扩充,目前60%药品已与区域医疗中心相吻合;另外就是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为签约居民提供二三级医院延伸处方,以社区的支付比例进行支付,药品由医药公司免费配送到家;最后就是我们的社区互联网医院,目前,互联网医院‘云’药房配备药品已达1200余种。”
据了解,静安区完成全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家二级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建设,通过互联网医院“云”药房目录拓展,初步形成线下线上一体的药品保供机制,静安区卫健委以完善药品配备供应衔接为起点,努力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能级提升。
儿童眼部慢性病有了“康复基地”
小杜是长宁区的一名小学生,从小就有视力不良的问题,平时需佩戴500度的眼镜。去年4月,在体检中发现,双眼裸眼视力为4.2、左右眼散光150度。为此,小杜的父母表示:“我们去过许多大医院眼科就诊,也参加过一些视力康复训练,但每次都是举家出行,家长和孩子都身心疲惫。”
去年儿童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小杜所就读的小学,科普视觉康复治疗的原理和益处,同时让小学生们现场体验了简单的视力康复治疗项目。小杜对于这场活动的体验感非常好,当天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永鹏主任在采访中介绍:“目前,有不少家长不了解我们社区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从去年开始开展进校园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为小学生们开展视力检查和视力康复活动,并普及卫生用眼的习惯。”
据悉,该中心与校方合作,免费为小学生提供康复治疗,由中心提供医生和专业设备、校方提供场地,利用下午自修课时间进行,“康复一个周期后,我们会以家长会或微信的方式将对比结果反馈给家长。”
了解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也有和专科医院一样的眼康复训练,这让小杜一家人开心不已。去年暑假,小杜每周进行2-3次视力康复训练,经过一个暑假,双眼裸眼视力均恢复到4.7,散光度数未再增加。一家人还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家庭医生签约,成为了辖区签约居民,小杜妈妈表示:“以前觉得家庭医生很遥远,现在全家离不开家庭医生。”从儿子的视力康复再到父母的慢性病就医,“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全家有力的“医”靠。
提升技术 全方位保护居民健康
为方便就诊,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六正常开放,“幼儿园的儿童下午放学就可以过来,小学生要五点多放学,所以他们一般会周六和寒暑假过来。”王永鹏主任介绍道,“有些外地的家长也会开车带小孩来我们这里做康复治疗。”
据了解,该中心的社区儿童视觉健康管理中心是全市首家。近3年,分中心儿童眼康复人次约1.6万,康复有效率达64.9%。从2021年6月至今,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合作成立的视觉健康管理虹桥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初步探索出“眼健康”管理长宁模式,即:分中心选派医务人员到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进修,提升专科、专病服务能力,同时引进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同质化的诊疗和康复设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持续提升全生命周期“眼健康”分类分级管理的服务能力;此外,融合中心全科、儿保、儿科、中医等服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辖区成年居民也可以有新的期待。据王永鹏主任透露,针对楼宇白领的眼部常见的干眼症等眼部问题,分中心已完成诊治筹备工作,春节之后将正式推出,持续关注全年龄段人群的眼部健康。下一步,分中心将继续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对接,持续完善设配同质化、诊断规范化、就诊便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