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如何吸引青年、留住青年,这些青联委员有话说
1月18日,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记者注意到,在本届上海青联的委员结构上,党政工作者、企业负责人的比例大幅下降,一线劳动者、科技青年人才等比例不断攀升。会上,委员们纷纷立足青年实际需求,为更广泛的青年群体“代言”。
作为本届上海青联的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俞文杰表示,长期深耕一线的青年科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合作交流机会、渠道和平台指引。对此,他通过提案建议,搭建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构筑国内国际沟通交流渠道,通过举办产业主题论坛、战略咨询会、科技论坛、科技竞赛、企业家茶话会、供需对接会等活动,提高青年人才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检验科、输血科、核医学科副主任陈秋丹则关注到,随着就业压力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在医疗行业中出现了青年人才流失的现象。因此,她提交了一份关于青年发展型城市如何用保障性措施吸引青年和留住青年的建议。她建议,进一步落实租住同权来减轻居住压力,弱化户口与公共服务的关联,让更多人群享受到城市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福利,从而让青年把“想来”的意愿转变为“想留下来”。她还建议,完善养老建设及医保结算流程,比如在医保账户允许本地家庭成员共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门诊费用“异地医保,全家共济”的直接结算,让外地来沪青年的父母和子女也能享受这类实实在在的便民措施,从而减轻青年群体后顾之忧,让青年从“想留下来”变成稳定地“留下来”。
从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主席,到本届市青联副主席,复旦大学研究生李俨达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希望把学联的工作更好地融入到青联工作中,比如在就业等青年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方面,立足实际需求,充分发挥青联的优势,为大学生和企业牵线搭桥,链接更多就业岗位资源,让他们更愿意留在上海,为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实现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头图为会议现场。团市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