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医院配药,如何破解总有“一款配不到”?
去社区配药,似乎总有“一款配不到”?如何兼顾老百姓用药的无限需求与社区配药的有限设置? 眼下,上海正在开启区域居民“一站式”配药网络试点,通过用药大数据分析、加强社区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衔接、电子处方流转等多措并举,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供应,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发药窗口 NOW 1.17 在家门口“订购”短缺药 新年伊始,家住静安区彭浦新村的居民董阿姨收到了社区互联网医院配送到家的药品。董阿姨患有慢性心功能衰竭,由于此前已和社区家庭医生签约,董阿姨复诊配药,首先想到的是“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过,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以基本药物为主,董阿姨需要的药品恰好没有。 大数据“开口”,助力社区用药需求 当前,静安区有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辖区97.8万常住人口,老龄人口占38.7%。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模式,静安区卫健委围绕百姓呼声较多的药品供应问题,不断优化社区药品配备。 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 “三医”联动,保障民众享“好药” 一系列创新药事服务,也辐射到养老院的老人们。为满足居民实际用药需求、促进药品规范合理使用,静安区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属地养老机构签约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家庭医生团队与养老机构对接机制,着手构建衔接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场所的新型医养康养服务体系。2023年,静安区为签约的43家养老机构累计提供上门巡诊服务近5万人次。 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学服务门诊
要继续跑三级医院吗?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董阿姨到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学服务门诊打听。最终经社区家庭医生、临床药师指导,董阿姨尝试通过在社区互联网医院上完成“在线复诊配药—医保脱卡结算—处方在线流转—药品出库配送—物流追踪入户”等一连串操作,配药问题就解决了,也为医保统筹基金节省了支出。
社区到底需要哪些药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静安区区属公立医疗机构供应使用药品汇总目录》目前已正式形成并下发。在此基础上,静安区卫健委依托区域医疗中心医联体建设,分析区域用药大数据,制定区内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供应目录衔接实施方案,建立起各医联体自身的慢性病、常见病处方集目录。各医联体成员单位再以此目录为中心,结合辖区居民用药需求,扩充本地药品配备、调整优化药品供应目录。
为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当前,静安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在区卫健委统筹下,正逐步实现多渠道药品目录互补。比如,对患者需求量小的药品,通过与社区药房合作,实现电子处方流转,不再受取药点限制,为患者配药提供便捷。
同时,借助“健康静安”惠民就医微信公众号平台,静安区已完成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家二级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建设,通过互联网医院“云药房”目录拓展,初步形成线下线上一体的药品保供机制。目前,静安区互联网医院“云药房”配备药品达1200余种,2023年累计开具互联网医院处方27449张,总金额465.7万元。
与此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二、三级医疗机构药学部门辐射带动下,也进一步提升基层药学服务能力,2023年实现社区医学服务门诊全覆盖建设,对辖区老年、慢性病和多种疾病联合用药患者开展用药指导。
在推进区域药学服务同质化的进程中,静安区不断深化药品、耗材、试剂采购供应机制改革。比如,区属医疗机构以采购联盟形式,试点开展药品集中议价采购,进一步降低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成本,切实减轻患者药费负担。
把握“放”与“管”的结合,静安区还在前期调研基础上,以静安区南部医联体为试点,开展区域内门急诊前置审方平台建设,即利用信息监管平台和有关信息软件预警机制,进一步规范临床医师的处方行为,提升处方调配“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加强处方点评制度,持续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目前,23家区属医疗机构均已完成部署。
以药事服务撬动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尝试让百姓以更便捷的方式、更优惠的价格用上“放心好药”,这项正在静安试点的工作,也被视为本市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