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青年宜居安居需求调查发布:4大因素烦扰着年轻人的梦
图说:活动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摄(下同)
一项针对上海2536名20至35周岁的青年群体(非在校生)的调查显示,租住房支出占收入比重较大、租赁关系不稳定、租购体验度佳、租房供给商业模式不完善等4个问题成为阻拦申城年轻人实现宜居安居梦的主要因素。这是记者从今天下午举行的2024上海市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
2023年11月,上海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华东政法大学组成课题组,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开展上海青年宜居安居需求调查与政策改善研究。研究调研对象为生活在上海的年龄20-35周岁的青年群体(非在校生),回收有效问卷2536份,调查样本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各居住类型平均分布,具有一定代表性。
调查:3成青年租客感到“经济压力较大”
课题组负责人、华东政法大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童潇教授介绍,数据显示,青年在租住房屋方面普遍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46.6%青年表示“有一些经济压力,但仍可以承受”,34.4%的青年表示“经济压力较大,仍能勉力维持生计”,有7.1%的青年则认为“经济压力非常大”。上海青年租房平均换房周期为16.25个月,房东频繁调整房租以及工作变动,成为年轻人四处迁居的主要原因。
青年租房者普遍反映,中介规范度有待提高,房源信息不够透明。有的中介用低价虚假房源吸引租客看房,等租客到了现场却被告知房源已经下架,只有高价位房源可以选择;有的中介在房屋合同上耍花招,让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苦于招架。一些租房区域生活服务不足,餐饮、文娱设施缺失,使租房者面临便利性和体验上的挑战。
此外,租房建设地点与青年需求间存在偏差。受制于土地空余等各方面因素,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集中在市郊,中心城区内部土地饱和,大面积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客观无地可建,供给有限。在市郊,能够近地铁站的房源也同样存在供需紧张的问题,形成了青年需求与住房供给两者间的结构性差距。
希望:青年社区让年轻人感受城市温度
“我们要让年轻人感受到城市的温暖。”今天的“面对面”活动现场,市服保办主任周建军说。
年轻人希望有怎样的租房体验?如何才能让他们愿意留在上海筑梦、追梦?年轻人自己最有发言权。女孩付悦来到上海4年了,说起前几年的租房经历,她用“租房难、租金贵、服务差”来概括——房源信息与实际不符,房租占收入1/3到1/2,住“老破小”物业服务差,一些房东配合度低……直到她搬进静安区中建幸福公寓青年,这些问题才迎刃而解。在这里,不仅租金大幅度降低,“幸福包子铺”、健身房、共享厨房、图书室等配套设施,让她的生活便利性大大提升,年轻的租客们一起制定租房公约、不定期组织各种活动,让她在上海有了“家”的感觉。
图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访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同学们希望有便捷的出行条件,比如有的社区有到地铁站的班车,但是车次很少,早高峰的时候共享单车也很紧张;我们也希望青年社区可以和周围创业园区联动,为年轻人开展一些创业培训。”上海交通大学模拟政协协会成员、研二男生寇育晰前不久和团队伙伴走访了学校附近4个青年公寓,听到了来自同龄人的真实声音。“高房价、高生活成本会让我周围的很多外省市同学打消了留在上海的念头,希望上海的繁华和发达能够把优秀人才吸引住。”复旦大学研三学生、上海女孩袁念琪说。
图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访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调查发现,青年期待社区有更多生活、社交配套设施,富有新社交方式和新居住方式的、可推广的青年社区运营模式开始流行。”童潇说。课题组建议,上海应创新“青年公寓”房源渠道,扩充“青年住房”市场供给;满足“青年职住”便利需求,平衡“青年住房”区域匹配,重点加强五大新城产业园区和功能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吸引青年人才和产业发展共同进步,解决职住平衡同时促进新区发展繁荣。
图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访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此外,课题组还提出,上海应尽快打造“住房一件事”信息平台,为年轻人提供全面透明的住房信息;形成“一张床、一间房、多间房、买套房”阶梯式青年住房解决方案。阶梯式青年住房支持体系,形成对于初入社会的青年,政府推出“住房合租人”方案,提供信息支持,定向推荐学校和产业园区附近房源。对于职业稳定的青年,鼓励建设设施完善的独立住房,同时提供租金或其他优惠补贴。对于家庭成长的青年,政府支持开发商建设适合年轻人的小户型住房,设立购房贷款计划或补贴政策。此外,为外来寻职青年提供7—14天短期住宿支持,并提供就业推介服务。旨在满足不同青年群体的住房需求,实现更全面的住房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