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粮仓” 上海已建设完成248家社区书院
一座城市的文明,除了“硬标尺”的构建,离不开软环境的有力支撑。在今天下午举行的2023年党建引领社区书院建设工作交流会上,记者获悉,截止到今年12月,全市共建设完成248家社区书院,覆盖全市16个区的177个街镇(乡),覆盖面已接近全市所有街镇(乡)总数的82.3%。社区书院,正成为上海的一张科普服务的“名片”。
“社区书院”是上海市科协于2019年启动建设的面向广大群众的基层科普活动场所和服务阵地。近年来,各区科协结合实际、主动作为,依托自身的组织网络,整合区域基层党建、科技、文化、健康、志愿服务等相关条线资源,利用市场化和社会化机制,集成优质资源,做好区域内整体规划和品牌打造,不断推进内容更新、项目筛选和调度配送,常态长效做好“社区书院”建设。
目前已有普陀、杨浦、静安、闵行四个区科协联合区委组织部,共同发布相关工作的方案和文件。今年,在静安、普陀、宝山、闵行、黄浦和长宁6个区的基础上,又新增浦东、徐汇、虹口、杨浦4个区将“社区书院”建设点覆盖辖区内所有街镇。
在各街镇的支持配合下,越来越多的社区书院在全市各街镇“生根开花”,让更多的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科普就在身边,科学就在家门口。截止到2023年12月,全市共建设完成248家社区书院,覆盖全市16个区的177个街镇(乡),覆盖面已接近全市所有街镇(乡)总数的82.3%。其中,杨浦区社区书院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打通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推动区域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社区书院建设被列为2023年区政府实事项目,通过树立典型、科技赋能,推动社区书院“建”起来、“亮”起来、“活”起来。南京东路街道社区书院以党建为引领,构筑全域科普新格局,立足“零距离家园”建设,将科普融入城区精细化治理和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通过与国际饭店共建原点烘焙坊、与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共建非遗工作室、与人民滑稽剧团共建“曲艺进社区,笑传正能量”、与上海淮剧团共建戏曲坊、与人民公园共建“零距离花园”、与社区达人共建“达人工作室”等项目,为基层科普注入新的活力,为南京东路“10分钟生活圈”导入科普元素。
此外,为进一步帮助街镇减负、增能、提效,上海市科协推出的“科普经理人”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三级运行模式,即:科普经理人、科普活动策划人与科技志愿者,为资源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指导,挖掘和培养项目管理专业运营团队。今年,跨单位、跨部门的“科普经理人”团队,全年为全市各社区书院对接、开展400多场次科普活动,将基层的科普“需求清单”与科普资源库的“供给清单”进行了有效匹配。
当天的会议回顾了近年来上海市社区书院建设取得的成果,表扬了“惠民科普直通车”社区书院资源成果展示大赛优秀组织单位,以及2023年社区书院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一批特色发展单位、示范引领单位和优秀组织单位。在活动的分享环节,来自社区书院特色发展单位代表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崇明区城桥镇,示范引领单位代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以及优秀组织单位代表杨浦区科协,通过TED演讲的形式,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感人的故事,将打造各具特色社区书院的经验和心得娓娓道来,展现了各街镇将社区书院建设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推动“党群服务圈+科普生活圈”相融互促的生动实践。
接下来,上海市科协将结合工作实际,起草《上海市推进社区书院建设 促进科学传播三年行动计划》,在社区书院建设数量、建设标准等方面规范工作要求,明确发展目标,让社区科普工作更好地为城市发展赋能、为美好生活添彩,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做出新的贡献!
(市科协杨浦东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