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已有248家社区书院,覆盖全市所有街镇超八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截止至今年12月,全市共建设完成248家社区书院,覆盖全市16个区的177个街镇(乡)。今天下午,2023年党建引领社区书院建设工作交流会暨第十五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颁证仪式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汪品先等第十五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获颁证书。
// 社区书院覆盖全市8成多街镇 //
位于张江镇的“智·汇书房”,作为张江科学城科普工作的重要承载地,已成为张江人追求和享受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已经形成一批开放式、沉浸式、互动式的基层科普服务内容。这里有一个沉浸式科普体验空间,还有科普课程、科普直播、科普短剧、科普展览供选择,张江的年轻人可以在这里参与寓教于乐的科普体验,航空、农业、生物医药等不同领域的科普知识都能在这里找到。
而在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社区书院,“三点半创意空间”的口碑已经在不少有孩子的家庭中口耳相传。为了适应社区年轻家庭的需求,这里引入了童趣化科普课程,让低龄儿童能从小感受到科学。“创新屋”科普实践活动则受到不少青少年的欢迎。社区书院还成立了街道“科普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组建社区“科普妈咪”团,开辟了更多适合高中生社会实践的科普服务岗位,让人人都能参与到科普中来,感受科学的乐趣。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各区科协常态长效做好“社区书院”建设。目前已有普陀、杨浦、静安、闵行四个区科协联合区委组织部,共同发布相关工作的方案和文件。今年,在静安、普陀、宝山、闵行、黄浦和长宁6个区的基础上,又新增浦东、徐汇、虹口、杨浦4个区将“社区书院”建设点覆盖辖区内所有街镇。
在各街镇的支持配合下,越来越多的社区书院在全市各街镇“生根开花”,让更多的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科普就在身边,科学就在家门口。截止到2023年12月,全市共建设完成248家社区书院,覆盖全市16个区的177个街镇(乡),覆盖面已接近全市所有街镇(乡)总数的82.3%。
// 科普志愿者队伍正在不断扩大 //
会上,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为汪品先等5位第十五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和卞菁等5位“第十五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新锐人物”颁发证书。
汪品先院士今年正值“米寿”,从2017年开始尝试给中学生讲课,到2021年正式在同济校园里开讲“科学与文化”系列通识课程,汪品先院士的初衷是在工科相对比较发达的校园里,架设一座文、理科之间的小小桥梁。作为这些课程的副产品,他在B站上的视频账号已有170余万粉丝,单期视频的播放量最高超过400万次。在他看来,科学家从事科普既是为公众、为社会,也是为自己。“当科学家拥有做科普的能力,学科才交叉得起来。当科学真正能够普及化,整个社会也会跟着‘活’起来。”科普和科研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
获评新锐人物称号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医生洪维是个年轻人,关注的却是老年人科普。从13年前还是个小医生时,她就发现老年人缺乏很多科学常识。从那时起她就跑遍了居委会、社区,几乎每个礼拜都去社区做科普。“那时候条件也比较差,我们只有小黑板,也没有多媒体的教室。”10多年来,她走过了60多个社区,举办了超百场的演出。在她看来,科普需要关注“一老一小”,而给老年人做科普就得让他们看得懂,听得明,学得会。“很多细节问题也要注意,比如要‘老年友善’,字体要大一点。”她告诉记者,接下去她也打算做好老年人居家的健康管理,破除一些养生误区。
市科协表示,通过积极构建上下协同、左右贯通的工作体系,市科协将继续推动科普阵地多元化覆盖和科普项目品牌化打造,培育“科普经理人”“科普策划人”“科技志愿者”团队,将科普融入城区精细化治理和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使社区书院成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文化“加油站”,和群众共建共享、自治自理的科普“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