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揭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的领头羊、排头兵,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医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上海着力打造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市民主要健康指标已连续十余年位居世界发达国家地区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017年,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解放日报社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启动首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今年,第六届评选在上海市医改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医保局、上海市药监局的指导下,在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的协办下,共收到74家办医主体、医疗卫生机构和市级卫生计生相关学会(协会)等推荐申报的89条举措,经过遴选,30项举措入围,最终好中选优,诞生第六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这些是上海医改的丰硕果实,也是未来推广的最佳模板。
“一清单、两优化”
全力服务创新药品上市
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
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在市药品监管局药品注册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一清单、两优化”的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推动本市创新药研发及上市申报,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本市共获批1类国产创新药8个品种上市,名列全国前茅。2022年本市共获批1类国产创新药4个品种上市,位列全国第一。“一清单”即建立本市重点药物服务清单,全程跟踪防疫药物、临床急需创新药物等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进度。“两优化”,一是优化服务方式。落实专人专班,在临床研究、申报上市、检查检验等关键环节紧密对接,跨前服务指导。二是优化工作程序。大力推进“网上办”“容缺受理”等一系列举措,优先安排清单品种的注册抽样、生产现场核查以及临床试验核查,助力相关产品尽快获批上市。
完善多元支付机制
支持创新药械发展
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
为完善上海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满足市民多元化保障需求,协同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创新,推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市医保局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学技术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市大数据中心,联合印发《关于印发〈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沪医保发〔2023〕2号),完善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推动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和保险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健康水平。
挖掘优势病种创新支付手段
促进中医药普及
上海市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海医保局牵头印发《关于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工作的通知》,选取中医骨伤科等优势病种,实行按疗效价值付费,以此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普及和提高。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的核心是以病种疗效为依据,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激发医疗机构采用中医药特色优势治疗方法的积极性,推动中医药服务的发展。首批试点涵盖22个病种,全市22家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其中。试点运行后,中医优势病种的收治例数增加,中医药和中医技术的使用率提升,平均住院日、例均费用等下降,中医治疗服务能级提升,临床疗效显现。
融“核”共进
打造“耐药结核病长三角协同防控中心”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肺科医院
响应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有效应对人员频繁往来带来的耐药结核病传播隐患,在三省一市卫健委的领导下,长三角区域医防融合,共建耐药结核病长三角协同防控中心。中心建设以来,各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区域协同的防控工作机制,建立单样本变异检测/进化树构建/菌株间SNP距离计算等分析能力的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库及分析平台,为掌握突变位点、遗传变异特征、指导临床用药及了解菌株传播和进化奠定基础;实现区域疑难耐药结核病患者的跨区域远程联合会诊,患者无须往返长三角区域,既减少疾病播散又实现惠民,基于会诊制度搭建结核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青年骨干人才的成长;智慧赋能初步实现患者智能化协同管理。
让“专利”走向市场
构建公立医院成果转化全流程管理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以高价值专利为核心,向前覆盖专利挖掘与布局、向后延伸到转移转化”的管理机制,鼓励院内发明创造和新产品研发,以临床问题结合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有目的、前瞻性地开展专利分析、专利布局等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盘活知识产权”。同时加强专利输出服务,开展技术成熟度、创新度、先进度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调研工作,跨行业、跨单位、跨部门全方位资源整合,控制法律风险、提升推进效率、保障团队权益,推动医研企合作,早日将医务工作者的专利转化落地形成可使用的新药新械,提升医疗水平,为患者尽早带来更多福利,最终实现成果转化“凤还巢”,让医疗专利变患者福利。
立足上海放眼全球
探索国际医疗旅游新模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品牌,推动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发展国际医疗服务。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是沪上成立最早的涉外医疗服务机构之一,30多年来已为世界各地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士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总计超过60万人次,优质的国际医疗服务获10国领事馆赠牌作为指定医疗机构。多年来中心已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全科+专科的服务模式,将华山医院的特色科室优势扩大;与多家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展开合作,提供更国际化的支付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成为高端全科教学基地;鼓励使用创新药械,鼓励开展医疗新技术应用;积极加入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树立上海医疗服务的国际品牌;不断总结经验,规范服务与管理,目前正作为牵头单位参与制定国际医疗相关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
完善药品配备供应衔接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静安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静安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域性医疗中心用药目录衔接,扩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逐步实现医联体内慢性病用药目录一致。通过优化延伸处方、强化互联网医疗平台功能,扩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范围,为保障社区用药提供补充渠道。不断深化药品耗材试剂采购供应机制改革,开展药品供应链改革、药品集中议价采购试点、医用耗材试剂SPD试点,切实减轻患者负担。探索区域前置审方平台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持续促进合理用药。目前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5家二级医院已完成互联网医院的建设。
“医保e助”疏堵点
“免申即享”解民困
宝山区医疗保障局
2022年1月,上海市宝山区全面上线本市首个医疗救助“医保e助”信息平台,通过拔除“数据烟囱”,实现救助信息汇聚共享;跨越时空距离,使救助待遇免申即享;打破桎梏,促进业务经办精简规范;实施复盘清算,推动业务稽核精准高效。“医保e助”作为一项有“温度”的民生项目,实现了医疗救助“零申请、零材料、零跑动”,救助待遇“免申即享、免单即办、免跑即领”,极大方便了救助对象,在助力基层减负增效、规范经办流程,防范欺诈骗保、维护救助资金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医保数字化转型赢得了便民惠民的好口碑。自运行以来,全区35.05万笔救助业务不再手工核对发票,6479.84万救助资金精准、及时发放,政策的温暖传递到30632人次困难群众手中。
区域联动跨界融合
打造市级安宁疗护示范中心
普陀区利群医院
作为全国第一批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单位、上海首家区级安宁疗护中心,近5年来,利群医院先行先试,探索打造安宁疗护机构样板,在全市13个区推广运用。实现区域联动,构建安宁疗护“1+12”体系,形成一体化的“专科+安宁”服务路径,探索“1+1+12+X”儿童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拓展安宁疗护服务覆盖面;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分级诊疗落实落地。同时鼓励社会参与,共同推动安宁疗护上海蓝本,坚持用医学的温度来守护生命“最后一公里”的尊严。截至目前,中心共收治疾病终末期患者700余人次,其中近400人在中心安然离世,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达98%以上。
携手专业机构
打造全市首家社区儿童视觉健康管理中心
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21年携手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视觉健康管理中心,打造全市首家社区儿童视觉健康管理中心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视觉健康管理中心虹桥分中心”。2023年在原有儿童视觉健康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打造了2.0版本“整合型、智慧化、家门口”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管理中心、视觉康复中心以及视觉健康护理中心。至去年底,该平台已为542人次开展视功能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和康复服务;各类康复项目总共服务7903次。以儿童为抓手带动家庭成员的签约,2021年中心社区居民有效签约率达到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