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秒就能监测到电瓶入户充电,上海一小区全都装上了这个装置
只要将电瓶车的电瓶带回家里充电,短短10秒之后,民警就能收到预警提示,然后定位到充电居民家的位置,进而上门展开劝阻工作,杜绝火灾安全隐患。在静安区延长新村小区,这款能够即时发出预警的设备叫做“嗅探”,今年10月开始,它被安装在小区每层楼的公共电箱里,已经有数十户居民在家里给电瓶充电被民警、居委上门劝阻,从源头上降低了冬季火灾发生的可能。
10秒预警电瓶入户充电
“12月20日,8点56分,检测到电瓶充电报警。”在沈洪的手机上,最新的一条记录显示,静安区延长路1700弄延长新村小区有一户居民正在家里给电瓶充电。
▲检测到电瓶在居民家里充电的报警记录
作为静安公安分局大宁路派出所消防专管民警,沈洪对这款名为“嗅探”的设备已经非常熟悉,只要有居民把电瓶车的电瓶带回家里充电,在插上插座通电后,仅需5至15秒,这款设备就能立即将记录发送至民警的手机软件。
我们接到信号以后,第一时间就会上门进行劝阻。”
沈洪说,“嗅探”设备的后台软件在小区居委、物业、社区民警以及城运中心都有记录,一旦发现电瓶入户充电的预警,各单位部门都会立即行动,展开劝阻、提示的工作。
作为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型老旧小区,延长新村总共有近2000户居民,经过居委会的统计,整个小区电瓶车就有535辆,入户充电的问题在小区里屡见不鲜。
为了将电瓶入户充电引发火灾的隐患降至最低,沈洪从两年前就得知了“嗅探”这款设备,并很快展开试点使用,接着将设备使用的记录形成材料向街道汇报,研究大范围安装的可行性。
光靠人力宣传的效果有限,如果加上技术手段对电瓶充电进行阻断,肯定事半功倍。”
沈洪介绍道,“嗅探”设备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电瓶车锂电池的电子振动频率进行筛选,这样就能精准地识别出居民到底是在给电瓶充电,还是在使用其他大功率电器,诸如在使用电吹风、热水壶等电器时,就不会被“嗅探”设备预警。
▲“嗅探”设备
经过两年的试点工作,从今年10月份开始,沈洪推荐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辖区内,选择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延长新村小区安装“嗅探”设备。
设备预警、上门巡查,再和居委比对信息,民警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电瓶入户充电的当事人,对其展开劝阻提醒。
为什么要找大型老旧小区,而不是小型小区安装?其实这样我们更能倾听到居民不同的意见建议,才能更快地完善装置,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沈洪说,消防安全一直是居民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一旦发生火灾,不管对当事人还是周围的邻居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安居才能乐业”,这是沈洪一直挂在嘴边的话语。
▲安装的“嗅探”设备
疏堵结合增设车棚充电口
“嗅探”设备在延长新村小区安装完成后,沈洪和大宁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孙季鹏在那段时间里,经常能收到入户充电的预警,他们也会立即做出反应,开展劝阻工作。
有嘴巴牢,不承认的;有虚心接受,但屡教不改的;还有理直气壮说,只是把电瓶拿回家,不充电的。”
在进行劝阻工作的过程中,沈洪碰到了以各种理由进行解释或否认入户充电的居民,但经他耐心劝解和普及消防法规后,绝大部分居民都会虚心改正。
其中,也有个别居民比较顽固,坚持要把电瓶带回家里充电,沈洪经过多次劝阻无效后,才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安装、使用及其线路、管路的设计、敷设、维护保养、检测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总共有十多户居民被处罚了,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杜绝火灾的隐患。”
沈洪直言,要解决电瓶入户充电的难题,需要从根源上疏堵结合,而不是一味地劝阻。
▲延长新村小区的非机动车车棚
从今年10月安装完“嗅探”设备以来,大宁路街道和延长新村居委还在小区里新建了六七个电瓶车车棚,这里不仅有充电插座,还有消防喷淋设备,目前小区充电口多达562个,已经超过小区内电瓶车的数量。
作为老年人比例高达30%以上的老小区,沈洪和社区民警、居委干部还有楼组长三方也会有针对性地对小区老人展开关心关爱工作。
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三方会定期上门进行消防知识、反诈知识的宣传,提醒老人查看单元门口的消防海报;对于70岁以上老人,除了上门宣传消防、反诈知识外,三方人员还会联系老人的子女,提醒他们要经常关心照顾老人;而对8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孤寡老人,三方人员则是会定期上门检查老人家里的燃气管道、灶台、取暖器等电器设备,如有消防安全隐患还会提醒老人进行更换。
接下来,“嗅探”设备将在静安区其他小区以及规模性租赁房里陆续安装,确保电瓶入户充电引发的火灾风险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