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达人戴伟:希望青少年与科学发生“化学反应”
“水”可以点燃蜡烛?葡萄味的美年达可以变成“奶昔”“水”和“雪碧”?双氧水与酵母混合,可以产生一个热乎乎的氧气球?海藻可以变成创可贴?12月19日,在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大礼堂内,不时传来同学们的感叹声:“太牛了!”“不可思议!”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主席戴伟博士,正在给同学们上《什么是化学反应》的科普讲座。
戴伟博士用伪装成“水”的酒精点燃了蜡烛,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带动全场氛围。随后,他将无色液体相互混合,将化学试剂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彩虹”。实验中,他不断启发同学们提出问题,并告诉大家:化学的“化”是变化的“化”,生活中充满着变化,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课堂上,戴伟还做了大量有趣的实验,比如酒精蒸汽燃烧、钢丝绒燃烧等实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将玫瑰花、香蕉和气球分别放入液氮中。这些实验生动展示了液氮汽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热量的特性,让同学们体验物质在极低温下的变化:玫瑰花变得易碾碎,香蕉变得坚硬,气球收缩变小。同学们在有趣的实验中,学习了不少化学知识。
听说一名四年级同学已经能背出40多个化学元素,戴伟高兴地鼓励同学们要有耐心、坚持到底。在回答“科学家应该具备什么的素养”提问时,他说,好的科学家除了要学习科学、学习英文和数学,还要学会观察。
此次戴伟沪上科普之旅,先后走进上海国际主义教育基地——百年建筑虹口消防救援站,“大师课堂”院士专家进校园上海格致中学专场活动,百年名校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每场讲座,他都提前两个小时到达现场,认真做好各项准备。
今年是戴伟博士来到中国的第27年。他既是化学家,也是“中国通”,如今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科普工作中去,不仅带着科普讲堂走遍中国,还成为快手上拥有近1000万粉丝的科普博主。
细心的观众发现,戴伟博士的白大褂上戴着一个醒目的倒三角形徽章,上面刻着“工合”(GUNG HO)两字。此行,他还有一个身份——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他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来华工作的第一站就是上海,“艾黎是我的榜样,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化学知识告诉更多的青少年和公众。”
“工合”是“工业合作社” 的简称。为传承发展“路易·艾黎精神”和“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日前批准成立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本次活动主办方之一、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陈永弟表示,将努力在更大范围整合社会资源,深化社会服务,促进科创科普、公益事业、民间交往等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