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上海首个社会救助实体空间升级,全周期帮扶“暖”到心里去
位于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的全市首个社会救助实体空间“民生暖心屋”日前完成升级改造。从源头发现、需求评估,再到整合资源提供多元化服务,实现救助服务的全周期帮扶,织密社会救助保障网。请听报道:

在曹家渡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记者走进新开设的“民生暖心屋”站点,明黄色的墙面、温馨的空间布局,营造了轻松的沟通氛围。这里是13岁的小欣放学后的“秘密基地”。几年前,小欣父亲离世,严重的脊柱侧弯又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学习,一系列变故让她产生厌学心理。
小欣的阿姨告诉记者,社区救助顾问通过多维度评估,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救助:“医药费大额报销资助,学校读书方面帮他结对,专门找了一些大学生帮他补课。她倒是很喜欢到这里来,有专业的哥哥姐姐和他聊聊天,找到了那种存在感一样的,被人家重视了。”
目前,街道在随申办开设线上求助通道,并设置了两处实体站点,实现“多源头主动发现”。在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站点,依托丰富的民生服务资源,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陪伴式服务。新设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站点,则可以有效发挥前期预警作用。
上海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张粉霞介绍:“核心就是低保救助,那个一申请人家来了我们必须得接待。外围业务就是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如果你来了以后说你是来登记失业的,我肯定要去问,因为失业的背后是影响的是一个家庭功能的集聚性变化,要把一门式受理变成一门式服务。最外围通过社区居委通过主动走访,但是仅仅做补充。”
发现潜在救助对象后,便是开展多维度需求评估。街道社会救助所所长张晔介绍,通过“静安区困难家庭精准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汇聚,结合面对面的“问诊”,分析研判困境等级,提供“兜底型”与“发展型”相结合的服务救助:“公安、医疗、总工会、残联、未保和老龄,有些数据我们主动的去会做一些去比对。小欣的案例,匹配了社会救助、慈善力量、未保、社会救助顾问,还匹配了心理减压。”
除了各类政府服务资源外,曹家渡街道充分发挥社会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已梳理形成了“放飞希望爱心助学”“心理减压”“夕阳扶持计划”等十大专项服务。张粉霞和街道服务办主任秦莉向记者介绍,各类资源从过去的“碎片化”,已逐步整合为“资源联盟池”。
秦莉:“实际上以前更多的社会组织都是各做各的。”
张粉霞:“比如说我今天来服务老人之后,你来服务我儿童之后,一扭头我们俩是一家人。”
秦:“服务办有个很好的第三方的例会制度,大家在一起开会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的资源是可以整合在一起的。这几年来我们更多的购买服务,更体现在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
通过“区级+街镇+社区”三个层级救助工作团队,以及各类专业社工和其他社会慈善力量,这支“3+N”社区救助顾问队伍,以“民生暖心屋”为中心,实现救助服务的“全周期”帮扶。像小欣一样的更多“沉默”群体,正在感受身边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