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康复辅具租赁服务让更多老人得实惠 康复辅助器具创新产品体验馆助力“消除信息差”
读者来信
上海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对轮椅、电动床等设备的需求比较大,而这些产品价格又比较高,对久病、残疾的老年人来讲是笔不小的开销。相关部门虽然推出了一些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试点工作,但适用的年龄门槛较高,不少老人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尤其是一些老人对使用“二手”器具存在抵触情绪。希望有关部门能推出一些更适合的措施,消除老年人对租赁辅具的顾虑,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市民。
——市民赵女士向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提出建议
■本报记者 陆益峰 实习生 孙欣然
60至74周岁二级及以上照护等级老人纳入补贴范围
记者走进位于静安区胶州路207号的康复辅助器具创新产品体验馆,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会客厅:原木色的餐桌餐椅、舒适的助起沙发、双面开口的矮柜……看似简单的家装,实际“暗藏玄机”,均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惯等进行了适老化的设计和改造。
据悉,自2019年底起,上海市试点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至今已实现“家门口”的租赁服务网络全覆盖。结合对过去几年的实践评估、数百份问卷的调查以及长达3个月的人民建议征集,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的通知》,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最新通知,本市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更精细,申请方式更多元,补贴比例进一步提升,辅具目录也将再次更新。比如,将60至74周岁(含)二级及以上照护等级的老人也纳入补贴范围;扩大租赁补贴的覆盖面,低保、低收入老年人补贴比例从以前租赁服务价格的50%调整至70%,75周岁(含)以上和60至74周岁(含)二级及以上照护等级的老年人,补贴比例为租赁服务价格的50%。
为了让更多市民群众了解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的最新举措,除了在上门安装、维修、使用教学、定期回访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外,一网通办、随申办等在线渠道也上线租赁服务,加大推广力度。
上海市民政局残疾人福利处处长孙晓红表示:“就像买药时需要医生对症下药一样,我们要求康复辅助器具供应商和部分街道干部参加‘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职业培训,希望能够更精准地把信息传达给有需求的老年人,同时也传播健康老龄化的思想。”
设立线下体验馆,让老人亲身感受便利
在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养老服务需求趋于多元化和精细化的今天,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不仅能为老人及其家庭带来便利、减轻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和养老机构的压力。
然而,这项政策要落到实处,还需要让更多老人知晓并接受。此前,虽然每个街道都设有康复辅具的线下体验点,但空间相对较小,难以满足大家的租赁和体验需求。去年,为进一步推广这一便民政策,市民政局在位于静安区的上海假肢厂专门设置了康复辅助器具创新产品体验馆。
馆内产品类型之多、分类之细,无不体现了人文关怀与科学考量。仅就助行这一项需求而言,体验馆内就有手动轮椅、电动轮椅、助行器三大类产品,而面向不同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和年龄阶段的老人,还有更为丰富的品类可供选择。
许多老年人不擅长用语言表达需要和感受,只有亲自来看了、试了才知道想要什么。比如,一款“山”字形的翻身器,能帮助陪护人员省力地为卧床老人翻身,家属和老人往往要到现场体验才知其便利性,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街道或网络平台完成租赁。
体验馆工作人员马智雯表示:“数字时代,我们这里主要是帮助老人‘消除信息差’。除了宣传租赁政策、协助选择辅具,也会介绍长护险、适老化改造等,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