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人利,耕耘一片绿色教育土地
这个教师节,随着2023年中宣部教育部“最美教师”称号公布,张人利校长又“火”了。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在担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25年校长的时间里,张人利锐意改革课堂教学,将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打造成为“轻负担、高质量”的优质学校,这期间早已引起过教育界的多轮关注,张人利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特级校长等诸多荣誉。
“一所好学校的背后都有一位好校长”。1998年,张人利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时,也同时接过了静教院附校校长的重担。那一年,学校从对口生源中只招到了13名学生。
老师为什么教不好学生?张人利说:“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老师说这句话,这学生真笨,一模一样的内容,讲了三遍他还是不懂。但如果,我对着一个听不懂上海话的人说上海话,同一句话,我讲了3遍,对方还是听不懂,那么究竟是对方笨还是我笨?”张人利意识到,课堂教学必须改变,因为课堂下坐着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应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真正把一件事学会。
“摆在我面前就两条路,要么沿用旧法,按照许多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常规模式运行,勉强维持下去;要么另辟蹊径,探索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学院和学校,有可能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张人利选择了后者。
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张人利稳步推进他的改革。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茶馆式教学曾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张人利继承了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将其进一步发展为“改变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授课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变成遵循教育规律,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建构”的后“茶馆”式教学。其中最显而易见的课堂变化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张人利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包括学生已经会的,也包括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自己探索学会的。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可以“书中学”,也可以“做中学”。
一堂40分钟的数学课,开头8分钟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在按照教学任务单自学。随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试做练习题、教师讲解等方式来掌握相关知识点。8分钟不讲解,这会是一堂好课?能达到预期效果?静教院附校数学教师李贞正是凭借这样一堂数学“家常课”,斩获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学生在自行计算、学习的过程中能推导出数学规律,提高思维能力,比老师口述好几遍的效果都要好。”这堂课也是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
2005年,静安区教育学院以上海市最高分荣获了由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首批示范性地区教师培训机构”;静教院附校也从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一跃成为“上海新的优质教育资源”。同年,教育部要求当时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门设立课题组来附校调研。中央教科所的调研报告对附校的教育改革充分肯定,认为“这个学校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从此“轻负担高质量”成为静教院附校的一张“名片”。
20多年来,静教院附校在张人利校长引领下,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果。与此同时,张人利还将“轻负担、高质量”,以及后“茶馆”式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不断辐射,在上海、全国及世界各地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上海市中小幼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第1~3期基地主持人,第4期“高峰计划”导师,以及“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第1~5期基地主持人,张人利还先后受上海市多个区委托为校长带教导师。此外,他还担任了首批国培专家、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主持人、长三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实践培训基地主持人……如今,他的“徒弟”已遍布上海和全国各地。
从教50余年,张人利耕耘在基础教育的沃土上,诠释着一位教育界“大先生”的精神内涵。他说:“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作者:袁征
编辑:吴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