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征程新奋斗|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奋斗在基础教育一线50余年,将薄弱学校打造成有口皆碑优质校
摘要: 从教50余年,张人利耕耘在基础教育的沃土上,诠释着一位教育界“大先生”的精神内涵。
说起静教院附校,在上海家长圈可谓红了许多年,而将这所曾经的薄弱学校打造成家长和学生向往的学校的“操盘手”就是张人利。
怀揣着对育人的理想和信仰,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校长。书写了教育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奇迹”,诠释着一位新时代乘风破浪教育界“大先生”的精神内涵。
创新领跑课堂教学改革,彻底改变薄弱学校
1998年,张人利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时,区教育局又要求张人利兼任已经更名为静教院附校的、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薄弱学校的校长。那一年,学校从对口生源中,只招到了13个学生。
“我当时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沿用旧法,按照许多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常规模式运行,两边都可以勉强维持;要么另辟蹊径,搞课程教学改革,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学院,注入学校,有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张人利说,“实践证明,选择改革是正确的。没有当年大刀阔斧的课程教学改革,教院、附校都不会有今天的新局面。”
课堂改革是改变薄弱学校的“第一板斧”。上世纪60年代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茶馆式教学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张人利提出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显而易见的课堂变化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一堂40分钟的数学课,开头8分钟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拿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单,看书自学。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试做练习题、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掌握相关知识点。“学生在自行计算、学习的过程中能推导出数学规律,提高思维能力,比老师口述好几遍效果都要好。”数学教师李贞说。
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效果之后,张人利又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提出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的想法。此外,他又改革德育课程,将传统德育课发展为“没有围墙的课程”“整体生命投入的课程”“超前发展的课程”,获得学生喜爱和各方高度评价。
正是张人利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静教院与附校在短短的几年中就走出了困境,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研究引领绿色教育生态,勇闯教育改革深水区
在推进后“茶馆式”教学以后,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喜欢程度增加,回家作业减少,后“茶馆式”教学逐步变成教师日常教学的行为。上海市教委多年“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及其他评价显示,与市、区的平均指标比较,静教院附校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艺科活动多,课外作业少,近视率低,学业成绩好。
2015年起,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关键能力,张人利校长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类课程,包括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社会、道德与法治(原思品课)、科学等,以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4种方式进行统整实施,完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评价,成为学校后“茶馆式”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全新的教学样态。这一教学实践和研究不但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新课标的教师,影响了全校。
读静教院附校,孩子特别快乐。“作业多了,可以举手”,向题海作业“宣战”的这项制度让家长和学生津津乐道。“家长举手”,孩子作业写得太晚,家长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给班主任,第二天孩子可以不交作业;“学生举手”,如果当天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总量超标,学生可以举手,老师若不答应,家长、学生可以直接找校长。
此外,静教院附校又推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及特色活动,帮助校园绿色教育生态的创设。如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明星闪亮30分”;保证每人每天超过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学校不提倡购买任何教辅材料,坚决不准全班补课,坚决提倡个别辅导,学校为个别辅导老师在绩效工资中设置“爱心津贴”。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培养更多优秀教师
张人利也是老师们的老师,他常说:“你们想让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你们就先成为这样的老师。”
一次,副校长高燕手机里收到一位教师发来的短信:“此次期中考试的试卷,用了去年我出的一张期末考试试卷中70%的题目。”一句普通教师的抱怨,让张人利看到了教师队伍发展的大问题:“我们的老师命题能力有待提高!”
随后,全校教师收到了一项“暑假作业”——出一张期末考试试卷。张人利邀请外区专家来评判试卷的命题质量,选出10张优秀试卷进行嘉奖。整整一个学期,一场命题能力的培养席卷全校,“几轮下来,命题能力还能差?”
张人利接手静教院附校校长一职时,全校只有两名高级教师,还都是行政干部。如今,静教院附校154人的教师队伍中,有3名正高级教师,3名特级教师,28名高级教师和11名区学科带头人。
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陈青云是首批张人利名校长工作室的一员。她回忆说,20多年前,工作室的成员每周四晚上都会聚齐在张人利家里,一起探讨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常常从晚上七点聊到九点,有时候直至深夜。“徒弟们”教育教学上的任何困惑,都愿意问问张人利的意见。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把每周一次的相遇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相约星期四”。如今,这几位工作室成员也大多成长为上海市特级校长、教学名师,在基础教育界发光发热。
从教五十多年来,张人利校长一直忘我地耕耘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倾情付出,卓有成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头图为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与同学们在一起交流。上海市教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