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文化】上海:“公园+”赋能,公园城市“涌入”丰富内涵
沪上公园不断推进功能拓展叠加,通过向高校学生、青年设计师征集作品,使优秀作品落地。图为复兴公园的斐茗椅。张钧琪 摄
四季有景、步步皆景,复兴公园是不少市民心中一处特别的存在。探究其变迁史,实则是一部上海公园的开放史。
去年,在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复兴公园围墙打开了,绵延的绿色“走”了出来,为所有市民共享,同时诸多功能“涌”了进去,科普、文化、艺术等持续为其赋能。
打开的,远不只是“物理空间”。眼下,沪上公园在艺术、文化、红色资源、体育、特色园艺等方面不断推进功能拓展叠加,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公园为民服务品质,为市民群众带去更好的游园体验。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市各类公园已举办各类主题功能拓展活动100多项。
丰富公园内涵,推动文化品牌建设
与公园打了十多年交道的黄浦区绿化管理所公园管理科臧军认为,复兴公园“焕新”传递了一个重要理念——开放与融合。
走在沿街马路上,邂逅百年黄荆、悬铃木、银杏等树种,原本“深藏闺中”的它们,如今真的和市民共享了。拆墙透路,百年公园变为真正的绿色客厅。
更加亲民的复兴公园在“公园+”理念赋能下,呈现出最大的溢出效应,让市民、游客获得充分享受。在前两年活动的基础上,复兴公园今年从纵深和多元两方面下功夫,依托“美丽街区”“一街一路”等街区更新项目,以“2023年环复兴公园公共艺术设计大赛之美丽街区场景设计”为主题举办第三季设计大赛,持续塑造“环复兴公园艺术季品牌形象”。今年6月,ins复兴·国际电竞音乐乐园在公园内“钱柜”原址开业,2万平方米的国际电竞音乐商业综合体备受瞩目,新业态带来更多年轻活力。
“公园+”还能接入无限可能。今年,静安雕塑公园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合作,举办以自然教育为特色的展览和科普教育活动,3月第一场科普直播导览“春天的第一枝梅花”,约22万人次观看。该公园还与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合作,举办服装道具展、绘画专业联合作品展等,发挥高校专业特长及学术影响力。眼下,静安雕塑公园工作人员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第七届国际雕塑展作准备,30多件展品将陆续进场。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公园科徐信侬介绍,今年的雕塑展将拓展覆盖范围,除主展区外,还布置了9个延伸点位,涉及菜场、居住区、商业体、沿街绿化等。通过行为艺术、手绘等形式,拓展雕塑的表现形式,更亲和地走进市民生活。
呼应市民需求,增强拓展互动体验
在上海,“公园+”多功能叠加新理念已悄然落地,许多公园跳出“几棵树、几块草坪、几张凳子”的传统设计,变得富有内涵。上海自2021年起按照“打响品牌一批、专业提升一批、丰富植入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目标,积极推动“公园+体育、文化、音乐、艺术、戏曲、红色资源”等多元发展模式,从点上示范到面上推广。
2021年,在市绿化市容局与市教委的推动下,黄浦、静安、长宁、徐汇、虹口、闵行、浦东7个区,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古猗园3座市属公园和上海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8所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公园主题功能拓展。今年,“公园+”活动已拓展至全市16个区、45座公园。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也进行了有益尝试。黄浦区“环复兴公园艺术季”、静安区与上海戏剧学院“公共文化校地共建基地”、古猗园打造非遗主题公园等主题功能拓展已形成长效机制,逐步培育公园独有的文化品牌。
在增加市民互动方面,公园不断拓展活动内容。黄浦区开展“公园+体育”,使健身与游园融合,推动城市与公园无界融合;虹口区鲁迅公园开展全民科学健身,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休闲健身环境;奉贤区充分发挥上海之鱼公园群的优势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BULU自然学校,实现“公园+教育”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