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发明”15秒实现垃圾投放“零接触” 静安长效化推进垃圾分类“关键小事”
□记者 胡蝶飞 通讯员 罗欣悦
本报讯“夏天扔垃圾头疼啊,大家都不想自己用手去打开垃圾桶盖,特别是湿垃圾……”眼下的高温环境加速了生活垃圾腐败变质的过程,如垃圾桶盖不能做到随开随关,垃圾外露会产生蚊蝇滋生、臭味四溢的情况,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假如,垃圾桶盖可以不经人手自行做到随开随关呢?近日,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锦灏佳园的一个“小发明”将这一情景变为现实。
在位于共和新路街道锦灏佳园14号楼与22号楼之间的湿垃圾投放点,与常见的垃圾桶不同,这里的垃圾桶安装上了“新帮手”——一套自制的智能感应开关器。
据介绍,这套自制的智能感应开关器由人体感应装置、低压插座、电机、四根铁杆、挂钩等几部分组成。当居民靠近垃圾桶时,安置在投放点上方的感应装置便会自动识别,并利用安装在垃圾桶上的电机、铁杆、挂钩等装置实现自动开盖。15秒后自动关闭,给居民充足的垃圾整理、交投、破袋的时间,真正做到垃圾投放“零接触”。
想出这个办法的是锦灏佳园物业经理刘军,早年从事钣金工、水电工等技术工种的他,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在全市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刘军发明的“破袋神器”曾一度出圈,推动垃圾分类“新时尚”。
让垃圾桶自己翻盖,看着是小问题,但却解决了居民夏季垃圾投放的“大问题”。目前,“智能感应开盖垃圾桶”已进入测试阶段,使用过后,居民纷纷对此装置赞不绝口。
除了便利垃圾投放外,“智能感应开盖垃圾桶”在安全性上也做了很多贴心考量。例如,由于安设在社区公共空间,是儿童易接触场所,于是在配电上特别使用了安全电压,并在接口处配备了防触碰防护罩,让社区孩子也可以安心参与垃圾投放。
此外,为避免给物业保洁人员和垃圾车作业带来不便,刘军在设计中又多加了几道工序,方便保洁人员拆卸和使用。如今,“智能感应开盖垃圾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眼下,垃圾分类已成为居民生活常态,与之相关的每一件都是“关键小事”,如何长效化推进,让垃圾分类真正融入群众生活,是社区治理中长期跟踪研究的课题。据悉,“智能感应开盖垃圾桶”在完成测试阶段后,将在该街道锦灏居民区投放点逐步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