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海岛学非遗,寓教于乐长知识增见识 沪上中小学生暑假研学热升温
■本报记者 王星
暂别繁重的学业,快乐的暑假随着时间推移渐入佳境。除了吃喝玩乐,这个暑假,不少中小学生都选择走出家门、走向社会,通过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寓教于乐中长知识、增见识,让校内外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有机融合。
带着问题与课题,高中生登上西沙群岛
位于我国南端的西沙群岛,人迹稀少、景色迷人,但即便如此,西沙群岛仍然面临生态环境的挑战——漂浮在海岸线附近的海洋垃圾、濒临灭绝的海洋生物……人们的生产生活到底会对那里的生态环境产生怎样的干扰?
这个暑假,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的一群高中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老师带领下来到美丽的西沙群岛开展研学活动。13名同学被分成4个课题组,就各自关心的主题展开调查研究。顾越、余振治、吴睿阳3名同学组成的课题小组聚焦的是海洋和海岛环境。抵达目的地之后,3名同学分别在酒店海滩、银屿岛和全富岛搜寻生活垃圾,根据人类活动的密度和垃圾的数量与种类,对比研究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旅游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人类日常生活对海洋岛屿的污染,以及海洋垃圾通过水循环对无人岛屿造成的污染。
为了更深入了解西沙群岛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王梓鑫、王美莲、谢璟辰3名同学通过实地采访走近自1993年起坚持守岛至今的符大伯。提问、摄像、录音,3名同学一边了解符大伯的守岛故事,一边体悟守岛人的精神传承。回到“南海之梦号”邮轮后,大家穿上制服,走进驾驶舱,拿起望远镜,在船舱中“模拟上岗”,体验了一把船员日常,也在向往大海的同时对船员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
北蔡高级中学校长马淑颖说,作为一所以航海文化著称的特色高中,每年5月到8月都会举办“航海文化节”德育实践系列活动。今年迄今,学校已举办了航海文化节、科技节创新体验活动。为了进一步带领学生体验航海文化,激发科学创新思维,增强海洋生态保护意识,学校特意在暑假组织高一、高二部分学生远赴西沙群岛开展研学活动。
“这趟旅程不仅让师生沉醉于西沙群岛的美丽,更是让大家意识到这份美丽背后的脆弱和珍贵。走出校园,来到祖国南疆浩瀚的蓝色国土,大家在实践中开拓思路、发现问题,努力为保护海岛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马淑颖表示。
从小讲解员到小营业员,学生社区实践更丰富
这个暑假,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1000多名学生没少往中共一大纪念馆跑。作为假期一项常规作业,学生们头顶烈日,热情满满地徜徉于馆内熟悉展品、练习讲解,努力当好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小讲解员,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的大力推动下,“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如今已成为该校一门必修课程,并覆盖全校所有年级。暑假开始不久,学校8名小讲解员代表就作为本市唯一展示团组,前往北京参加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举办的第四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国总展示活动。没有锣鼓喧天,没有繁复道具,小讲解员们走进清华大学,用中英文双语流利地讲述起党史故事。“假期里,我们结合小讲解员的课程要求,积极鼓励所有学生去周边红色场馆打卡,让他们从党史故事中汲取能量,确立目标,从小将爱国爱党的精神融入血脉。”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导副主任张帆表示。
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暑假最新一期“花儿与少年,筑梦共成长”青少年职业体验成长营火热开营。20多名中小学生齐聚大润发超市,换上工作服、佩戴“工作证”,亲身感受超市的日常运维。从推销到收银,从整理到码货,这些小营业员不仅了解了卖场运维的各个环节,更实地体验了基层一线工作的甘苦。
静安团区委副书记杨光说,作为全国首批12个深化少先队改革试点区(县、市)之一,今年暑假静安区各街镇根据少先队改革总体框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活动阵地、创新工作方式等手段,积极为青少年提供一系列假期活动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们发挥小主人作用,参与社区大家庭的建设,为打造美好家园贡献青春力量。
走近百年老字号,沉浸式体验“匠心制造”
“研学第一天,我上台用钢琴演奏了动画《黑猫警长》的主题曲,但当时弹奏得有点着急,旋律不流畅。研学导师告诉我‘演奏前要定一定神,节奏旋律在脑中唤醒后再开始,强弱对比要表现得更明显……’于是,我晚上回家又细细钻研了一番。”金山区世外学校二年级学生俞瑾鸿对刚参加完的金山区青少年研学活动记忆犹新。
这场研学活动以探寻中华老字号、传承百年匠心美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红双喜集团。在“施特劳斯”钢琴文化展示中心,学员们近距离了解“施特劳斯”钢琴文化及钢琴生产工艺,动手制作木制钢琴八音盒,沉浸式感受“匠心制造”,了解“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文化底蕴。“钢琴大师班”还特邀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谈天佳对学员们的演奏进行逐一点评指导。
在虹口区,一场以“寻找古代中国文明印记”为主题的“指南针考古夏令营”吸引了数百名青少年热情参与。在日前结束的三级营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完成任务卡中的活动任务探索上海本地古代文明印记,了解上海的丰富历史及传统文化。在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茭白叶编织非遗传承人一边为学生讲解茭白叶编织的历史文化,一边传授茭白叶编织技艺。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学生们手中的几片茭白叶很快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模样。
“这次夏令营非常有意思,不仅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到上海的‘前世今生’,也学到了难忘的非遗技艺。”活动现场,小小少年感触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