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场逆行攻坚,捍卫忠诚誓言,他在险象环生的救援岗位上干了18年
连日酷暑之下,消防队员训练未停。应良建身穿厚重的灭火防护服,背着氧气瓶,扛着云梯冲在队伍的最前方。
汗水在头盔里、在衣服下流淌,辣了眼睛,湿了内衫。但相比炙热的火场,这又算得了什么?“练为战!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是应良建不变的信念与追求。
消防供图(下同)
应良建现任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彭浦站二分队分队长。2005年,18岁的他来到上海消防部队,新训结束后,因表现优异,被选入专业性很强的防化班。
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不同于一般灭火救援任务,如果处置不当,极易造成二次危害和社会恐慌。特勤支队彭浦站防化分队作为上海消防一支重要的防化专业力量,几乎每起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处置现场都能看到他们勇敢逆行的身影,而应良建在这个险象环生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8年。
火场逆行攻坚
这些年,应良建参加不少危机四伏的抢险救援行动。每一次危险来临,他总是冲锋在前,一次又一次上演“最美逆行”。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应良建作为救援队的一员,随队抵达都江堰,又携带装备以最快的速度步行16小时山路赶赴受灾最严重的映秀镇,在缺水断电少粮的情况下,连续奋战5天,和队员们一起累计从废墟下救出生还者22人,搜索到遇难者180多名,并成功营救出被困179小时的生还者马元江。
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发生危险化学品爆炸,现场危化品浓度严重超标,单是氰化物的浓度就达到致死量的十倍,而且随时有再次爆炸的危险。当时同样是酷暑季节,应良建穿着密不透风的防化服,为了实时检测现场数据,一干就是40分钟。
2016年4月22日,在江苏靖江,面对140余个危险品化学储罐和接近2000平方米的流淌火,应良建作为应援攻坚组队员,经过艰苦惨烈的浴血鏖战,推进至离输油管线口着火点不到2米的位置,精准打击火势,率先扑灭了火灾。
捍卫忠诚誓言
对于包括应良建在内的消防战士们来说,“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以生命与热血去捍卫的誓言。
2018年11月4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开幕,应良建作为安保队伍的一员,深知自身责任重大,为了确保应急预案的准确性,他每天早出晚归实地勘测,足迹遍布了涉会场所的每一个角落,每天巡检时间超过16个小时,累计实地勘察60余次,制定化学处置预案20余个,作战任务分工图100余张。像这样的画面已经连续进行了5年,他总说“我是防化老队员,应该这么做,也必须这么做!”。
确保每一次重大活动消防安全,是考场,更是不容有失的重大考验。而这一切最大的底气,就是练就科学高效、专业精准的过硬本领。
2022年,首届全国消防救援队伍核生化事故处置专业队伍培训班在上海举办,应良建所在的彭浦站防化分队承担项目操作示范示教任务。为了确保培训质量,为了上海消防的专业形象,他作为总队防化岗位的中坚力量,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编写教案和操规,反复研讨、反复修改,一遍一遍地实操,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精修,历时三个月,先后修改各类文稿20多次,实操演练70多遍,熟练背诵讲解稿2万余字,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并获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追求专业的道路上就是要永无止境。18年淬炼,18年坚守,不管是上合组织联合救灾演练,还是东盟地区论坛城市应急救援演练,他总是不满足、不懈怠,用日复一日的超常付出、精益求精的高标准严要求,练就了一身的钢铁筋骨。
用心用情带兵
作为一名分队长,除了身先士卒,应良建也始终努力当好队伍凝心聚力的“稳定器”和“风向标”。
练为战、不为看,是原则更是坚守。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应良建不仅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更是落实到了日常训练的点点滴滴。在一次防化处置合成项目训练结束后,应良建看到有几名新入职的消防员没有按照规范动作脱卸防化服,当场进行了严厉批评,并立即组织加练,并要求熟练背诵操作程序,到将近1点钟才吃上了一口热乎饭。
讲奉献、树标杆,是表态更要行动。今年4月,应良建家中有亲人因意外去世,当时全国第二届核生化救援培训班开班在即,作为核心骨干教员,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回家处理完丧事后他就匆匆返队,投入紧张的培训筹划工作,队里建议他在家多待几天,多陪陪家属、处理好后续事宜,但是他却表示这次培训事关队伍荣誉、不容有失,等圆满完成任务再说……
从“橄榄绿”到“火焰蓝”,十八年成长蜕变,十八年砥砺前行,应良建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在肩。新时代新征程,他一如既往用汗水浇灌收获,用实干铸就忠诚,在平凡岗位上,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新民晚报记者 潘高峰 通讯员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