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蕃瓜弄居民集体搬家!83岁阿婆:雨再大也浇不灭喜悦
“太激动了,就是下再大的雨也浇不灭我内心的喜悦和热情。”静安区蕃瓜弄小区83岁居民施阿婆说
7月16日一早,上海下起阵雨静安区蕃瓜弄小区旧住房改建(拆除重建)项目居民集中搬场仪式现场却锣鼓喧天,喜气洋洋
施阿婆告诉记者,她在蕃瓜弄小区已经住了30多年,“感情是有的,但人总归向往新的更好的生活。我们搬的更快,才能尽早搬回来。”
作为今年全市体量最大的小梁薄板改建项目,蕃瓜弄小区旧住房改造,涉及房屋14幢、门栋31个,共有居民住户1122证。正式签约首日就以98.6%的高比例生效。历时49天后,1122证居民全部签约,实现了签约100%的目标。从7月15日起,项目进入为期2个月的搬场期。
简单的搬场仪式结束后,9时许,12辆大型搬场车缓缓驶离蕃瓜弄小区,居民们依依不舍挥手告别这片“老土地”。戚顺荣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5点多就起床了,忙着打包行李、和老邻居道别。”他告诉记者,“终于盼到这一天了!相信蕃瓜弄的明天会更好!”
蕃瓜弄小区历史悠久,从旧社会的滚地龙到新中国的工人新村,蕃瓜弄留下了太多的故事。
19世纪末,这里被称作姚家宅,随着1909年沪宁铁路通车,吸引大量工商业聚集,至20世纪20年代,这里成为了闸北西南部的繁华地带之一,有致富里、同德里、如意里、吉庆里等十七条旧式里坊弄。但之后不久,这里两次受到日军炮火攻击和飞机轰炸,繁华炸成了废墟。1940年左右,第一批难民在此栖身,搭建“滚地龙”,之后越来越多的难民聚集,使之成为了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棚户区。
1947年,因这里产出过一个特大蕃瓜(即南瓜),便正式有了“蕃瓜弄”这个名字。解放后,“滚地龙”渐渐被翻建为草平房或瓦房。同时,人民政府拨款填平臭水沟,铺设碎石路,埋设下水道,安装路灯,改善了蕃瓜弄居民的生活。
1965年12月,经过近5年的筹备与建设,蕃瓜弄成为上海市第一个五层楼的工人新村,31幢楼房,水、电、煤俱全,环境优美,设施齐备,附近设有银行、书店、食品店、理发店、旅馆、浴室、儿童游乐设施等。新村内还保留了十八间“滚地龙”,作为“忆苦思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基地曾接待过68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贵宾1200余批。上世纪70年代有一篇文章“蕃瓜弄变了样”编入了小学语文课本,从而使蕃瓜弄全国闻名。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蕃瓜弄小区已出现外墙脱落、房屋漏水、下水管道堵塞、电线老化等问题,加上厨卫合用,产生邻里纠纷,居民们迫切的希望改造蕃瓜弄。
“通过拆除重建,3年半至4年之后,14幢老公房将变成1幢7层建筑、5幢21到33层的高层建筑。”天目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胡慧芬告诉记者,小区还将配建2层地下车库,周边城市生活中心、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公共配套也将一应俱全。记者 | 胡蝶飞摄影 | 王湧编辑 | 谢钱钱